产品运营PMbook【青橙】产品经理

幕后产品

2019-06-08  本文已影响125人  天气不是很好啊

神书,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能力框架.png

前言

将产品经理的能力成长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同时又包含了培养洞察能力与架构能力,两颗主要的技能树。这两种能力,是抽象总结了产品经理在各方面专业能力后得出的两个焦点,他们贯穿了产品经理的整个成长过程,从基础期开始培养,随着成长而提升,最终可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产品能力树

1.产品经理的四个素质

产品经理的知识矩阵

对我启发比较大的有两点

  • 框架性的认知,之前只是感觉产品需要保持学习,并没有对产品经理需要哪些底层素质,有完整的认知。
  • 联想,我之前理解联想就是点子多,现在看太肤浅。师母把联想拆成了三部分,对生活细微事物or场景的洞察思考、思考的由点到面、创新能力的培养。

还没有完全领悟<联想>,试试打个比方,看到多乐士app里,通过图像AI能力实现拍照换漆。单点的思考:这是个不错的交互方式,我们有换漆的场景么?系统化:拍照换漆,是图像交互中的哪一类?切的是用户家装的哪一个环节、哪一个场景?从场景、整体家装上,创造了什么用户价值?由单点的认知,建立横向联系,有些像后面提到的上层思维方式

2.如何全面深入的了解用户

做了多年的产品经理,我每天仍在做的一件事是什么?那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了解用户。

发人深省的一句话,在产品们把精力集中在推进项目、向上沟通、用PPT规划业务线空间的时候,我们真知道用户需要什么么?

2.1 亲力亲为的研究用户

2.2 用户研究的旧瓶装新酒

用户研究的三个关键因素:

  1. 用户是否典型的目标用户。
  2. 挖掘到的信息是否真实。
  3. 怎么将用户研究的结论应用到产品设计中。

通过定性访谈+定量问卷的方式,作者了解到用户搜索音乐的方式。

用户发现音乐方式的研究

在得到了用户研究结论后,如何用在产品设计上,这个过程有点像解数学综合题,需要结合市场、竞对分析、产品自身优劣势,综合给出答案。

用户调研的具体方法,大家探讨的比较多了,师母讲的更多是细节的考虑,如何锁定目标用户、调研出真正的问题,比较有触动的,就是定性访谈+定量问卷,师母给出了一个比较官方的方式。

另外一个有触动的是,用户调研出的问题,要和真正的功能设计、产品设计链接起来,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对接,要真实考虑到功能交互、功能逻辑,以及对整体产品的影响,这部分是我之前意识不够的。

师母依托用户调研、市场竞对情况,对整体产品的设计,和刘莹说的做策略方案有点像(盘点场景的角色方和各方利益,给出依托核心指标的解决方案),当然师母的方法level更高些,是站在打造一个APP角度来说,但道理上很像,有点大道相通的感觉。

2.3 快速划分用户群

划分用户,帮助产品们更好的理解目标用户和市场竞争情况。

惭愧,到今天我还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贝壳有多少经纪人?有几类典型的画像?

了解目标用户,还是为了后面针对用户的需求痛点,更好的迭代产品,比方说后面提到的针对学生党、二次元人群的功能、运营迭代。

反思,我们的好房项目,是否可以对房源、圈经做典型画像呢?有了这些画像和过去的项目去化率数据,也许当前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音乐用户分群

2.4 洞察心理和人性

想要更进一步,成为产品的负责人,产品经理还需要更进一步,具备同理心、洞察心理和人性。

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功能,是最典型的挖掘用户深层次需求的点,它并不在用户听音乐的主要路径上,师母通过观察用户在评论里填写的内容,发现了凌驾于之上的,另一个情感需求,共鸣,再将其具象化,融入到评论这功能里面。

洞察用户心理为何如此重要?最直观的是,洞察用的心理可以满足用户深层次的需求,产生更好的用户粘性。在竞品环绕,大家都能够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时候,差异化就来自于对用户深层次需求的洞察和行动。

如果说策略思维,是面对复杂、多角色场景,在资源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产品们对问题的深刻认知,更好的细分解决问题。那师母强调的这种深层次用户洞察,则是在单向面对用户的时候,如何更深层次的挖掘用户需求,创造用户价值。

互联网产品,在争相挖掘用户深度需求的背后,也许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今天,技术已经不是核心优势了,如何从人性角度,挖掘用户的情感需求,是建立用户粘性的唯一道路。那对滴滴、贝壳、瓜子这种,场景相对单一、用户目标非常明确的产品,C端粘性重要么?便宜1块钱,我都会选择嘀嗒而不是滴滴,这是为什么?面对这样的产品,我们能建立用户粘性么?

2.5 群体用户心理

师母的一些经验总结:

回想起之前和乐乐讨论B站的用户天花板。群体极化&&向心力极强&&核心KOL,是B站当前用户粘性超强的原因。有点像小米,但小米的手机用户增长去年就停滞了,反而是华为这种品牌概念更加普世,依靠产品竞争力一点点打开市占的,在保持用户增长。

那对于B站、小米这种品牌,哪里是用户增长的空间?如何平衡用户增长和品牌概念的平衡,不会带来新用户、跑了老用户?

3.需求分析方法论

多数产品经理在工作总会遇到进退两难的境地,如何搞定老板、上司提的需求,说服团队做自己想做的需求?能顺利通过这一关的产品,需要形成自己的需求分析方法论,没有通过这一关的,在方法论和沟通上或多或少存在问题。

本章主要讨论下需求分析方法论。

需求分析方法论

3.1 尽可能多的收集需求

在这一环节,产品经理就像情报员,摒弃需求好坏的想法,尽力从各个渠道收集用户的需求,包括当不限于产品内部反馈、微薄、微信群等等,注意不同的渠道用户不同,反馈的需求也有各自的特点。

其次,收集来的海量需求组织&分类,我经常使用的需求组织方法是按照用户使用产品的环节来分类的,这么做是因为我希望能对产品所处领域的上下游看的更清楚,也是为了能在多个环节上都提供给用户更出众的体验,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

这个想法来自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垂直领域越发重要的现状,在一个垂直行业中,横截面切得越多,对用户使用的产品的各环节和行业的影响越大,那么产品就越可能发展成一个囊括更多用户、高粘性的平台,这正是我做垂直行业产品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网易云音乐的需求组织

师母的这个需求组织思路,是以用户为主视角,从最开始生产音乐到最终的消费音乐,对其中最主要的环节,切片。
这种方法可大可小,对贝壳,可以以用户为主视角,从产生意愿到最终消费完成,对主要的环节,切片。对一个产品、功能,也会涉及到用户的多步骤操作,那也能按照这个方法组织需求。

这种需求组织分类的方法,是树形结构的,梳理出来的主要环节,就是第一层的节点。这样的结构,更符合人类的思维,但更大的价值在于,时时刻刻提示产品同学,我们在每个节点做了哪些工作,哪些环节是可能产生更大用户价值,我们现在投入是怎样的?对思考下一步产品方向有帮助。

更清晰的架构,不一定马上就能体现出巨大价值,但只要生命秩序依然在逆流宇宙混沌而上,那这种方法&架构一定会在未来某个时间受益。

3.2 需求背后的动机

探究需求背后的动机


例子1:
当用户提出想要一个勋章系统时,应该如何分析呢?用户想要勋章的原因:

勋章需求的背后,存在好几种动机,这些需求动机其实可以用不同的办法来满足,并非一定要做一套勋章系统,单纯一些社交产品在面临这个绝世选择做勋章系统,如今谁还记得他们有过这个功能?

我分析原因如下:


每个体系、功能设计出来都是为了满足用户一个或者多个的需求,但这样的设计真的是满足需求最佳的解题方法么?

3.3 评估实现需求的影响

在互联网音乐行业汇总,许多创业公司的app都会涉足场景电台功能,为用户推荐读书、运动、约会、工作、学习等场景下合适的音乐。在一些巨头的音乐产品里也能见到,比如QQ音乐、酷狗音乐。

场景电台的利弊

电台有其天然的好处,非常懒人化,只需要点击一下按钮,就能马上开始播放音乐,不合适可以马上切换,对一些特定场景下的用户非常方便,比方说运动、驾车等持续场景。

但如果场景电台越来越多,则会影响歌单的听众数量,进一步影响优质内容提供者的成就感,整个歌单系统的供需平衡都会被打破。

结论:歌单系统对于网易云音乐来说是UGC的核心,我们会非常谨慎的对待他产生的影响,相比场景电台功能获得的利益,我们宁愿让用户用的麻烦一点(但仍可以满足在不同场景下听音乐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歌单标签即可),也不希望打破这个平衡。

大道相通啊,这就是策略思维力的观察指标,只不过在思维上升华了一个级别,每个功能都不是独立的,是产品生态、体系里的一部分,加入这个功能,对产品目标、用户有什么影响,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产品经理的段位。

3.4 角色、场景、流程

除了分析需求背后的动机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一种更细致的方法,用角色、场景、流程进行需求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需求的真伪,需求是否能被满足就会被水落石出。

例子1
微信的AA收款:时至今日,做用户调研,大部分用户依然会觉得AA收款很有必要,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没用过微信收款。

需求分析路径
  1. 角色:收款方、付款方。

考虑细致些,角色会有更多种,少数几人、人数较多、班费的收款方、班费的付款方。

按照这个套方法论,需求是可以无限细分的,比方说房源对齐,角色可以按经纪人职级、年龄,擅长领域等等无限细分。

  1. 场景

我们仔细体会下这个场景,聚餐结束后,一人买单242元,四个人平均下来一人60元。还原下2009年,手机支付还不发达,资金账号没有和手机绑定,付钱方便&通知方便,发起方和付款方的两个诉求都无法达到全部满足。

再把线上场景和线下场景做对比,线下有一种及时性,在吃完饭马上付款是最顺利的,可能因为气氛、众人的一致行为,等到吃完饭再收,就变成欠钱的是大爷这种情况了。

当电子支付发展到今天,这个2009年的伪需求变真了么?结论是也没有。

3.流程

能否抽象一下,为什么这是个伪需求呢?

分析,AA收款是一个功能,它想替代一些场景,例如唱K、吃饭、打球后,大家AA制付账&收钱的行为,角色的核心角色,是付款方。而在这些场景下,付款方的核心诉求,有两点,方便快捷的收钱&不损面子。
总结,微信的AA制功能,并不能相对简单的微信付款,更好(要有明显优化)的满足用户这两点需求。
再总结,伪需求的一句话,我要做的功能,是否可以在这个场景、角色、流程下,更好的针对用户的需求,创造足够差异化的价值?
反思,好房的分数雷达图解析,角色是想好的,是圈经&经纪人,但我们有想好场景和流程么?并没有,现在想,场景应该是选房,流程呢?是完全没考虑过吧。

3.5 符合产品目标

所有用户的需求都应该被满足么?
对于用户需求,有一条真理:不管什么产品做到了什么阶段,用户的需求总是无穷无尽的,在对需求去伪存真后,真正决定做哪些,应该从需求与产品本身目标、定位匹配的程度来分析。

网易云音乐例子不展开了,但核心是,分清短期、长期目标,一切功能围着产品目标排序。

3.6 四两拨千斤

如何能低成本的获得大量目标用户,而不是与竞争对手打持久战呢?

一个好产品不是通过堆砌需求产生的,就算满足了用户反馈的所有重要需求,依然可能面对用量涨不上去的问题。产品经理需要寻找那些对产品来说价值最大的需求,从而低成本的快速获得大量目标用户,这是重要的思考路径之一。

现在差异化竞争的概念已经非常普及,但这是初级思路,"不一样"只是最基本的需求,更有效的办法是深入思考用户的需求重点、竞争对手真正薄弱的地方、自己能发挥优势的地方,将这三者结合起来。

例子
在网易云音乐刚诞生的2013年,在线音乐是一个红海市场,竞品大佬们把注意力放在版权、装机上。除了这些,我们问自己,还有没有更低成本能获取竞争对手用户的方式。然后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用户收藏的音乐列表上,一个列表的歌曲可能有几十个,如果更换产品,需要一首首的更换歌曲,这个成本是很高的。

因此我们把问题转化成了:

这是一个和很典型的目标—问题—解决方案的逻辑思维过程。

围着第二个问题,哪里还有没有大量收藏音乐列表的用户?学生。

用户口味的形成

在锁定到收藏列表之前,其实师母做了一层问题的拆分,目标是低成本获得竞品的用户,手段有更多的版权、更多的装机量、列表迁移困难等等的点,只不过和版权不同,列表迁移也是用户更换产品的一个必经路径,甚至在我看来更多的还是路径而不是体验优化。

另外,问题的拆解总是可以无限细分的,比方说版权可以拆成各种听、下载的版权、各类音乐的版本、长期短期版本,扣着一个阶段的目标做什么事,考验的就是产品灵魂实力了,如何在混沌世界里,搜索最优解。

3.7 为了口碑满足需求

用户口碑打造的三个点:

  1. 超出预期
    为什么在费尽力气满足了很多用户要求的需求后,用户没有在自己的圈子里扣扣相传呢?因为这些需求都是稀松平常的,用户认为理所当然。
    口碑的产生,源自超出用户的预期,带给了用户惊喜感。

2.乐意传播

3.大体量用户
有些需求只有少数用户在意,即便满足了,产生了口碑,也只限于一群用户,难以对产品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些以专家型用户为主的产品除外。
产品经理需要甄别哪些是大量的用户需求。

4. 产品经理的基本功

除了用户研究和需求分析,产品经理还需要修炼哪些基本功?

4.1 数据分析

这个关键指标有点意思,策略产品是有一套搭建指标体系方法论的,核心、过程、观察指标,但师母的意思,是除了以金字塔式搭建出来指标,还需要分辨出哪个指标对应当前业务阶段,是最重要的,这个点不错。

4.2 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

产品经理需要同时具备具象能力和抽象能力:抽象运用在系统级别思考上,而具象运用在用户体验级别的思考上。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是锻炼这两种能力很好的基础与实践方式,在具象层面,交互设计不仅是画出页面功能的框线图,更本质的是将满足用户需求的想法具象化;在抽象层面,信息架构不仅是产品导航的设计,更本质的是产品元信息/数据的梳理、功能的划分与组织、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这些抽象逻辑将在之后更进一步的发展成业务架构。

  1. 具象层面,交互设计最关键的是考虑用户认知、使用场景。
  2. 具象层面,不断的积累自己熟悉的设计模式。
  3. 抽象层面,思考用户/内容/服务的关系,具象层面是focus用户在界面上操作、对信息的获取,抽象层面,就是在分析、设计用户与信息的关系。这涉及三个元素:用户、信息、用户到信息之间的路径。用户、信息前文已经提过,路径就是去思考用户获取信息的链路,以及链路上的各个环节。一个产品的主要链路越清晰、不必要的环节越少,用户到达信息的效率就越高、体验就越好,对产品的整体感知就越清晰。需要注意,用户与信息之间的路径不是越短越好,最典型的例子应该是电商交易中女生想买一条连衣裙的场景,如果其路径设计只有一个连衣裙的商品详情页,恐怕要被非常多的女生吐槽,这剥夺了她们逛的需求——也就是在用户和连衣裙之间需要长一些的、丰富一些的路径。不断的思考用户和信息之间的路径,就是在培养我们对产品业务主要链路的思考深度,为将来做产品架构、业务架构做准备。
  4. 抽象层面,当我们在思考用户与信息之间的多路径时,就是在考虑导航和架构(包括不同用户与不同信息之间的多路径)。要根据这些路径的优先级和复杂程度,将相似的路径放在一起,将优先极高的路径放在导航上更靠前的地方,这就是设计导航和架构过程的一个缩影。
用户获取音乐内容的多路径

醍醐灌顶,在做估价商业化平台的时候,有些导航、页面的想法,但没有这么清晰。另外信息链路这个概念,正好解释了贝壳的房源详情页的窘境,内容太多、没有清晰逻辑,用户根本不知道进来要看啥。

5. 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产品定位

产品如何才能形成差异化竞争?

在竞争市场中确定产品定位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

如果产品定位有偏差,那么整个产品的发展和团队都会陷入困境:产品似乎没有命中用户的痛点需求、产品与竞争对手太像、产品没办法盈利,这些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产品定位。

产品经理对产品定位的把握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这些经验来自需求洞察的实践、产品架构的设计,以及行业市场的分析。其中行业市场的分析是源头的部分,也是最关键的部分,源头如果模糊、偏移,那么自然会造成结果的偏差。

在做产品定位时,也有一套最基本的方法论。

这套方法论抽象级别是真高啊,光是竞品分析,可能就有十几步,一句话就概括了。

5.1 看清楚一个行业

灵魂三问

这部分的例子,有点像创投分析行业、公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竞品分析的方法论有过一些积累,这里不赘述了。

5.2 分析市场的竞争局面

灵魂三问

实例,豆瓣
web1.0时代,互联网上影响力最大的是时光网,做电影资料库。
豆瓣是在web2.0时代崛起,与时光网不同,以推荐引擎和影评社区为主,这两点吸引了大量的电影爱好者。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引人注目的产品变成了爱奇艺、腾讯视频、格瓦拉,这两类产品是在中游的购票、看片环节找到了机会。

总结,互联网对行业的很多影响和渗透,都是从下游开始逐渐往上游走的,从应用开始逐渐发展成平台,这是因为依赖互联网的部分,越容易在前期就收到互联网的影响,只需要一个手机和一个app,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市场就没机会了,这时需要分析市场的上下游,以及平台和垂直应用的关系。

低位的果子,最先被吃掉了,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果子了。

垂直应用如何升级到平台?当垂直应用的用户数量到一定规模,已经摆脱了某个场景的限制,而是对应用相关的深层次需求挖掘,进而在自身应用上衍生出更多的垂直应用,使自身进化为平台。
举个例子:淘宝的钱包—>支付宝—>余额宝—>财富管理、生活日常

5.3 比竞争对手还了解竞争对手

从战略、框架、功能层来分析竞品,仅仅是宏观思路,皮毛。
更应该从数据、用户反馈的角度收集、掌握竞品状况,我的方法论是从产品、用户、数据,三个角度来分析的。

  1. 数据
  1. 用户
  1. 产品

5.4 寻找切入点

两个关键点

网易云音乐对未来的规划

如何将对未来的洞察,转化为产品竞争力。

5.5 以切入点考虑产品架构

产品如何通过最初几个版本迭代,做好从0到1?

我们从产品切入点出发,在设计最初的产品架构时,需要考虑以下方面:

实例,网易云音乐的产品架构

网易云音乐决心选择比较资深的音乐爱好者作为细分市场,从满足发现音乐的痛点开始,以UGC、个性化推荐、社交互动作为产品的发展方向。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如何选择产品初期主打的核心功能点?

能实现产品成功切入市场的路径有哪些?在满足比较资深的音乐爱好者发现音乐的需求上,我们面临的可选方式有:UGC(歌单)、标签、电台、MV、音频直播聊天室。

总的来说,歌单包含了更多的用户创造的成分,更符合打造UGC社区的长远目标。因此,我们决定以歌单为核心功能,来设计产品架构,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下面这些重点。

5.6 为未来发展设计接口

在产品发展过程中,到底该不该坚持最初的产品定位?

互联网是变化的,产品定位大概率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受影响,那如何提前洞察一些变化,做好准备,降低目标变化的成本。

给未来预留接口:在大方向上需要占位,以做积累,从而为以后的发展提供资源、数据、能力。

个性化推荐的占位

考虑高概率策略
考虑低成本
考虑扩展

6. 好的思维方式

四个重点思维方式:往重点思考、往本质思考、往上层思考、往不同思考。

6.1 往重点思考

思考关键目标——>思考关键行动——>思考关键依赖

6.2 往本质思考

6.3 往上层思考

6.4 往不同思考

逆向思维&捕捉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框架。

往目标思考,是比较典型的策略思维,也是典型的横向思维,行为就像一条条小河,从不同的角度汇聚起来,形成最终的湖泊。

往本质和上层思考,有点像,差别在于,本质思考是对一件事的洞察,从表象问题到内里原因,垂直而聚焦。上层思考在于格局,从整体业务总览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无在总体格局里的影响,上层和事物层级的关系,以及想象事物的发展和未来目标的可能性。

不错的思维方式总结,目标思考、本质思考、上层思考,三层是工作中必备的技能,面对一个问题、一份文档、一个项目目标的时候,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们有从这三个方向思考了么?

拿实勘审核项目举个例子,

  • 往目标思考,就项目目标,在达成审核费用节省1600万、用户体验提升这两个核心目标的过程中,有哪些资源、节点是必须的?
  • 往本质思考,实勘审核的本质是什么?是节约人力、提高实勘图质量?或者说,是在贝壳平台化的过程中,在品控环节一个必然的步骤?
  • 往上层思考,这个实勘审核功能,在整个平台自动化、品控,在我们图像方向,是一个什么定位?它如何组成整个产品的拼图?

7. 产品架构能力

好的产品架构,哪怕功能复杂,也能保证给用户一个简单、流程、清晰的体验;而不好的产品架构则可能会让用户迷路、散乱、冗余感。

7.1 产品架构的要点

能否抽象出一些产品架构的要求,以便我们在思考、设计产品架构时,有所参考?

7.2 信息架构、产品架构与业务架构

如何开始从信息架构开始逐步提高架构能力?

互联网产品的架构的终极场景是架构公司的战略和业务。

我们经讨论了信息架构、产品架构,在本手后面的章节中还有关于业务架构的讨论。当面对一个复杂产品是,可以从这三个曾名入手:从界面看信息架构、从功能层推敲产品架构、从商业和增长层梳理业务架构。

实例,新浪微博

  1. 从商业和战略层梳理业务架构,在营收层面,新浪微博主要靠广告变现,在用户增长层面,是将微博的各垂直领域的腰部KOL扶持起来,产生内容与社交关系,从而做大各垂直领域的流量。因此我们可以估计新浪微博的业务架构以社交业务为平台型支撑,同时发力多个垂直业务增加活跃用户数,以带来更多的广告变现。
  2. 在产品架构层面,为了服务这样的战略目标,需要把微薄从纯社交媒体变为社交+兴趣社区的产品,并且产品架构要保持简练。
  3. 在信息架构层面,新浪微博则要复杂许多,主导航上每一个主页面均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并且彼此之间的定位有一定的重合。

这个实例把业务、产品、信息层的分析贯穿起来了。核心还是要抓住营收和增长的重点,透视整个产品、信息架构层的设计。

8. 懂运营和营销

9.产品负责人的三个能力

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全局的把控一个产品?
除了本书前面提到的基础能力,产品负责人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注意提升。

9.1 商业嗅觉及推理能力

什么是商业嗅觉?
我没有把商业嗅觉只理解成对商业模式的敏感程度,以及做一个产品最终如何盈利,我所理解的商业嗅觉包括商业模式,但总体来说,应该是对商业机会的嗅探、把握。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规模化,我理解的商业嗅觉是一种对扩张和盈利的敏锐知觉。如果按照一般的营收业务和用户规模业务来区分,那么扩张应该是包含了两者,无论是做用户规模业务,还是营收业务,都应该拥有对扩张的敏锐知觉,能够谋求更大的发展。

扩张,实例1:
网易云音乐为什么做评论?除了产品定位上,发展社区/社交的考虑,也有一层商业营收上的考虑。

一个产品的广告价值等于展现广告总时长与单位时长价格(这个价格通常与用户群、购买力、算法精度相关)的乘积,网易云音乐是从高端用户群切入的,那么问题就转化为如何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