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2019-05-30  本文已影响0人  晴晴老师

今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对外经贸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张卫国在酒店服务组,每天无数次被问到“厕所在哪儿”“车站怎么走”,他始终微笑回答。张卫国告诉记者说:“虽然我们做的都是小事,但大学生就是要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站出来。”

在这届峰会上,来自北京28所高校的2489名大学生志愿者,经过重重选拔站到峰会的92个岗位上,再一次让世界各国的来宾感受到中国青年的敬业与友善。

青年一代能不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站出来?这是评价我们德育工作成效的试金石。

教育要帮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要帮学生形成完善的能力结构,但在完成所有这些功能之前,教育还要帮助青年一代扎根中国大地,打上中华民族的底色,接过对国家未来的担当。

——刘宇辉

近年来,北京大幅加强高校思政工作,在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宣传的同时,设立“引航工程”“铸魂工程”等德育专项,推动青年教师、青年学生走出校园,到工矿企业、革命老区了解国情,鼓励青年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联系到一起。越来越多学生意识到,个人的成就与祖国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北京一直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并将之视为完善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北京市则将工作重心放在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上。2016年,《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迎来10年来第一次大幅修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要求,转化为全市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15条具体的行为要求。

“《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修订历时一年,不仅广泛征集了专家的意见,还向学生家长发放大量问卷征集意见。”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张凤华说。

新规范去除了旧版本中的76个“不”字,将约束变为引导,在有机融入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同时,针对当前中小学生行为表现的突出问题,细化了具体要求。例如针对学生浪费现象,提出“节约资源,水龙头随手关紧,不用灯时随手熄灭,用餐不剩饭和菜”的具体要求;针对学生在公共场所存在的不文明行为,提出“观看演出或比赛时,遵守场馆要求。在图书馆阅览或博物馆参观时保持安静”。

新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经发布,即被社会各界誉为近年来最具操作性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

“横向上,要穿越资源边界,赢得社会的广泛支持;纵向上,需要打通大中小学段,形成接力育人的德育新体系。”刘宇辉说,“实践证明,只有站在大教育的高度,思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正能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