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字偶遇
年轻时每个人心里都有过自己的偶像吧。那些让人向往,让人佩服的人,完成了别人没有完成的事情的人,付出别人没有付出的努力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偶像。
九十年代,我刚参加工作时,切身体验过见到偶像的故事。
那是一个周六下午,同事们有的回家,有的出去玩。我一个人在大排档简单吃过午饭,买了份报纸,穿过车辆川流不息的马路,走在通往宿舍的人行道上。边走边翻看报纸。
在副刊部分,读到一篇文章。文章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写一位爱好文字的年轻人历经生活坎坷不改对文字的热爱。从字里行间能看出作者的真诚和接地气的质感。文中的“我”是一个无缘受更好教育的年轻人,凭着爱好和毅力坚持写作,打无数份工,有点收入后就会选择去高校进修充实自己。
看后我突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很想求证文章内容的真伪。
我改变了方向,去办公室打电话到报社副刊处,向当天负责副刊的主任求证文章的事。值班主任很肯定地说:我们确定这是作者的本人经历,对这个作者,我们还比较了解,他现在就在本市艺术学院进修呢。
我向主任索要作者联系方式。主任在征得对方同意后告诉了我对方的宿舍电话。
我在约定的时间打电话联系到作者,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敬佩之意,并希望能去看望他,当面交流下。他同意了,约在周末时去他那里见面。
那是一所艺术院校。宿舍楼里什么动静都有,练唱的,练嗓子的,朗诵说话的,楼道里贴满了花花绿绿的纸,一派青春洋溢的景象,每个宿舍门口的宣言都能让人看得忍俊不禁。这和我就读过的理工科大学宿舍环境相差甚远。
在楼里七拐八拐,终于找到作者的房间。里面住了有七八个人,有学声乐的,有学美术的,整个宿舍给人感觉比较杂乱。作者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比我想象中还要年轻,他站起来迎接我,腼腆笑着说:谢谢你来看我。
我向他说自己从小也喜欢文学作品,但只是喜欢而已,偶尔有感而发会写点东西自己看,没有真正练过笔。很佩服他,能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写作,并利用一切可能提升自己。
他向我说了他成长的艰辛,谈到他的理想和梦想,他说:有梦想和追求总是好的,有了它们,生活的困难和痛苦就不算什么了!
宿舍大环境实在太吵,说话交流的氛围屡屡被打破。我起身告辞,他送我出来。
回头看,宿舍楼每扇窗户的灯光仿佛都诉说着故事。起雾了,夜风裹挟着雾气在校园里荡来荡去。两个因文字相识的年轻人,在夜风里微笑,挥手,彼此说着保重!
多少年过去,当我来到简书,想写点东西时,又想到那位勤奋的作者。他现在应该也到快要退休的年纪了吧?是不是还在辛勤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