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如何把你的书越读越薄?

2019-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谭佑平

文/老谭

阅读本文所需的时间约为:10~15分钟

大家好,今天我继续带领大家一起掌握李源老师教我们的“如何读好书”的学问,通过18节课程,掌握极简精读法,养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就可以日益精进,不断提升自己。

目标:化解知识爆炸和个人学习时间减少之间的矛盾

今天是课程的第一天,我们只做一件事,一起聊聊读书这件事。

世界是不公平的,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人出生在罗马。然而,世界又是公平的,因为给所有的人时间都一样多。所以,如何利用一生的时间,是一个划分人群的分水岭。

李源老师在课程中提到,他在美国加州大学访学的时候,有位老师说过一句话,make more time,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拥有更多的时间,而是让时间更有意义。阅读也是如此。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高效阅读,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让书上的知识为我所用,通过不断的调试和修整,最终打造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如此,才能让自己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能。

李老师的职业是为用户做读书的增值服务,他表示在平时做课程中接触最多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读的书太多,越积累越多,最后书读不完,可怎么办?

其实大家面临的问题,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让自己适应时代所需要的知识越来越多与个人学习时间越来越少之间的矛盾。

这门课程就是要帮助大家解决这个大矛盾。

首先,建议大家反过来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你真的需要读那么多的书吗?

第二,即使这些书你都需要读,那你真的需要读「完」这些书吗?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还得先讲一讲乔布斯的故事。

纷乱的本质是不懂得精简

(一)选择太多,如同没有选择

当年,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在被董事会排挤之后,再回到苹果的时候,就遇到过这个问题。他的前任们,追赶当时的浪潮,电子产品一般都会设计出上百种产品给用户;当时的家用电器喜欢把遥控器设计出好几十个键盘,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但其实我们都拿到过这样的遥控器,绝大部分按键我们既不知道是做什么的,也从来没有用过。

我们在网上购物的时候,如果发现一个品牌产品种类特别多,我们就不知所措了,最后干脆放弃。

如果大家都去过实体超市,你就会发现超市里同一类商品都不会超过7种,否则消费者就会「大脑宕机」,陷入重重的「选择困难症」里。

(二)乔布斯破局理念:极简法

乔布斯回归之后,用到了一个办法,就是砍掉所有复杂的产品线,把所有的电脑按照办法最终定位成四种:专业台式机、专业便携机、普通台式机、普通便携机。

大幅精简了产品线之后,苹果公司之前的萧条很快就得到了缓解,第二年就实现了业绩大幅增长。直到今天,乔布斯已经去世了,但他的极简理念至今没有后继者敢于颠覆。

乔布斯之所以能想到「极简」的方法,是因为他早年间从禅修中汲取了很多智慧,他的理念是「至繁归于至简」:先要理解本质,然后只从本质出发,只做和本质有关的事情。

极简浪潮在最近十年间越来越流行,无论是家居还是职场,越来越多的精英人群开始采用极简主义来规划自己的生活。

所以,在生活与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也很需要一种极简主义的阅读与学习方式,这就是我这次课程希望传递给大家的理念与实操办法。

我们这个时代的读书与学习,应该采用「极简精读法」。

极简精读法理念一:「消灭冗余」,「至繁归于至简」

今天,我们看到的关于阅读的最常见的方法是教你快速阅读。比如怎样在一年时间里快速读完200本书。 这种方法就和极简精读的思路刚好相反。

如果你不是专业研究员、职业咨询师,其实每年读100本书很容易让自己的知识系统出现紊乱。这和前面举的遥控器的例子如出一辙。

(一)真正会读书的人,会精选精读

真正会读书的人,其实读的书并不多,他们最擅长的是筛选书。只要留心观察,我们便可以发现,很多成功人士,总是在推荐那几本改变了他们一生的书,并不会把时间都用在读其他不知所云的书上。

有一本超级畅销书,叫做《断·舍·离》。断,就是控制增量;舍,是让我们抛弃存量;离,就是用这种方式让自己的心灵减负,不再被多余的物品扰乱心境。

《断·舍·离》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对物质有那么强的占有欲,和我们的焦虑感有关。囤积了很多衣服,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社交环境不够满意,最后用买衣服来幻想自己参加了很多聚会,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望,却从来不会穿。

买大量的书也是如此。我们总是希望能够通过买书读书,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升职加薪,开豪车,环游全世界。但其实读书并不能让我们迅速发财致富,否则你去大学里面看看,多少皓首穷经的教授,生活不一定很富裕。

(二)读书的三重境界

哲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人生的三重境界。第一重是一个人刚踏入社会,踌躇满志,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其实是无知者无畏;第二重,通过历练和积累,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优势,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第三重,经过长时间的磨砺,慢慢才发现自己的短处,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这才算有了最宝贵的品质,自知之明。

其实,我觉得读书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被环境所迫,读那些不得不读的书。比如,为了升学和考试,我们不得不读一些教材和教辅书。

第二重,是因为渴求知识,读了大量不知道如何「应用」的书。当我们进入社会后,出于自我提升的需求,往往会在他人的推荐和影响下,来者不拒,不加选择地读了很多书。大部分人目前处于这个阶段。

第三重,这个阶段的你,读书不求量,而是求质。每读完一本书,都能把这本书应用于生活,或者用于巩固自己的三观,进而指导自己的人生选择。这种境界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达到。

希望大家在掌握了「极简精读法」之后,能够从第二重境界进入第三重境界:把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变成改变自己人生的书。

极简精读法理念二:「理解本质」

想要像乔布斯那样,把大量的冗余砍掉,只留下最核心的部分,这需要我们把时间花在理解本质上。

(一)要选出最需要的书,就必须了解知识的生产方式

从古至今,人们最重要的学习路径就是读书。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知识的主要方式。我们想要选出自己最需要的书,就必须得深入地理解知识的生产方式。

介绍一本书,《知识社会史》。《知识社会史》这本书介绍过一个基本的观念:知识并不是由思想观念和知识点构成的,知识其实是一个又一个小圈子的人一起「制造」出来的。大家都信奉同样的理念,都有很多共同的主张,即使有争论,但大家还是都在不同的领域向同一个目标努力。

今天我们知道的大部分科学结论、定理、概念、公式、学说,都是一个又一个学术圈子共同认定的。这些知识点其实都是圈子里的「共识」,并不是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

如果圈子里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同的声音」,这个圈子还会崩溃,直到再出现一个新的大神,他用一个全新的理念把大家聚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共识」,大家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继续开掘新知识。

我们一般把知识圈子称作「学术共同体」,把圈子崩溃叫做「范式危机」,把那种「再造共识」的人叫做「范式革命者」。

这些词大家都不需要记,只需要理解:牛顿也好,爱因斯坦也好,达尔文也好,他们都是这种「再造共识」的人。但他们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如果他们不是,而是什么天纵圣明,那他们的书今天我们就读不到了。

假如在今天,我们忽然突发奇想,发现了「引力波」,那也很难得到科学界的承认,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在物理学的科学小圈子里,只会被人当作民间科学家。只有处于学术共同体里的科学家提出这个概念,才能够得到承认。强大如爱因斯坦,当年也是因为先得到了物理学界许多大佬的认可,才有人接受了他的思想。

事实上,整个学术界和知识界是极其鄙视没有经受专业训练、野路子的民间科学家的。毕竟,如今的科学已经极其发达,任何一个细微的进步,都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耗费极大的资源和心血,才可以做到。

如果你不在那个圈子,就无法借助一流的资源和平台助力,想通过一己之力,闭门造车来取得突破,希望极其渺茫。

大家听到「学术共同体」,会以为这仅限于象牙塔里面的大学教授们,但其实,我们读到的文学名著、小说、畅销书、心灵励志书,也都是这样。

作家、思想家说出一段话、写下一段话,要么是记录自己的思想,要么是写给他的朋友,要么就是用来攻击圈子外对手的。

(二)知识生产的三大特点

人类创造知识,都是以这种「学术共同体」的方式。所以我们想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就得从知识生产的这个特点出发:

第一,我们面对的知识大厦不是网状的,而是树状的,一代又一代人的作家和思想家以圈子的方式不停地开枝散叶,有树根,有树干,有树枝,有树叶。

第二,凝结在每一个知识点上的信息,并不是这个知识点本身,而是知识树上面的人:谁在提出这个知识点,他继承了前人的哪些观点,驳斥了对手的哪些观点,他对于知识树的开枝散叶做出了哪些节点性的贡献。

第三,知识点永远都是以成群的方式出现的,有一个学说、观点和态度,必然会有圈子里的人响应,否则这个学说、观点和态度,就可以被我们判定为「不靠谱」。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如果我们能理解圈子里面任何一个人的观点、学说和态度,是不是也就可以同时理解了知识节点上的人了呢?

我们把知识的这种生产方式叫做「知识树原理」。

理解知识点的最佳路径:知识树原理

「知识树原理」是我们理解知识点的本质最好的路径。

第一,读书应该以作家、思想家为核心,不能以知识点为核心。

所以想要快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抓住这个领域的本质,也不能通过教材类的书,《心理学导论》,《经济学概论》这种书,对我们抓住一个知识领域的核心是没有帮助的。我们想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应该选择创始人的代表作,也可以选择当下一个集大成作者的思想作为入门书。

第二,读书必须找到凝结在作家、思想家身上的信息(包括他们的对手、队友、老师和学生)。

理解了这样的节点信息,会取得举一反三的神奇效果,我们用这个方法不仅可以理解他的全部书籍,而且把他的圈子里面的信息也都一网打尽了。

第三,一个作家、思想家毕生只有1到3个核心成果、结论、学说和观点,其他的成就基本都是核心成就的延伸和扩展。

毕竟一个人的能力、精力和时间是有局限的。即使是牛顿那样的天才,核心成就也就是两个半,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和莱布尼茨一起发明了微积分。爱因斯坦就是相对论。毕竟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书,基本上都是「学术共同体」生产出来的,所以这些书一定符合「知识树原理」。

我们读书的时候,如果抓住这些本质信息,那么我们就真的迈出了极简主义读书法的关键一步。

好的,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下一节课,我将与你分享“如何通过作者来判断一本书的阅读价值?”

——The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