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散文》《正能量大讲堂》中国作家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自知自爱

2022-08-02  本文已影响0人  快乐咕噜噜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这一章重点阐述自知、自爱的重要性。只有自知,才能知人之难;只有自爱,才能推己及人。自知、自爱的统治者才是有道之人,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自觉拥护。

统治者自知、自爱的形象不需要刻意去打造,而是一种天然的德行,是一种以身作则的无言的教化,是真正意义的以德服人。

由此衍生到企业、单位,作为管理者,要尊重、信任和保护员工的创造力,为其提供充分的成长、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当老百姓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权时,那么危险的祸乱就要降临了。

对于王朝的统治者而言,其“威权”的外在表现无非是严刑峻法、苛捐杂税。

如果统治者不把老百姓当人看,总是依靠严刑峻法去压迫人民,通过苛捐杂税压榨人民,让老百姓通通失去了活路,就不会在畏惧这些“威权”,那么统治者的灭顶之灾就来了。

民心是一杆称,统治者是舟,老百姓是水,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统治者的威权再厉害也敌不过天威,而天威就在老百姓的心中,老百姓就是天。

因此,真正的“威”,不是依靠武力、权力装腔作势出来的“淫威”,而是时时刻刻将老百姓疾苦挂在心头,为老百姓着想,老百姓自然而言就会拥戴你,这样的统治者在人民心中才有“威望”,这才是真正的“威”。

另一方面,有道的君王要善于行无言之教,要以身作则,德化天下。

古人云“上侈而下靡”,如果君王骄奢淫逸、行为不检点,老百姓就会上行下效,学着君主的样子去追名逐利,民众不再惧怕君主的权威,那么自身的统治肯定会受到威胁,而这是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不要肆意的压迫百姓,使其不得安居;不要任意地逼迫百姓,使其不得安生。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会厌恶统治者。

这两句话是老子对统治者的警告,警告统治者要好自为之,不要再作威作福、肆意妄为。

无德的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总会动用各种威权手段去镇压、剥削老百姓。

历史上,讽刺统治者骄奢淫逸的诗文有很多。

《诗经·曹风·蜉蝣》将衣冠楚楚、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比作羽翼华丽、朝生暮死的蜉蝣,暗讽统治者一味追求物质享乐,却不知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李商隐所作的《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深刻揭露隋炀帝不爱惜民力,将昂贵的宫锦用作路障、船帆的独夫民贼嘴脸。

由此可见,统治者如果不控制自己的私欲,对老百姓的伤害有多大。

但凡老百姓还有一线活路,轻易不会起来造反。可当社会发展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极端不平等境地,那么老百姓就不会畏惧生死,更不会畏惧统治者的威权,进而起来造反。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所以有道之人自知而不自我表现,自爱而不自以为高贵。

统治者自己发现了真理,但不会轻易表现,更不会轻易强加于人;珍爱自己的生命,但并不因此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换一句话说,就是人不能将自己凌驾于他人和整体之上,要尊重他人,将自己更好地融入整体。

《道德经》第十三章讲“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没有这些“卑贱”的老百姓,哪里能显出统治者身份的高贵?没有低下作为根基,“高”又如何自处?

可很多统治者被自己的私欲冲昏了头脑,将自己超脱于“低贱”的老百姓之上,视人命如草芥,胡作非为,任意欺凌,巧取豪夺,势必被人民推翻。

所以有道之人,尽管明白做人做事、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但从不随意表现,就是避免自己脱离老百姓。

不管你“知”还是“不知”,真理是客观存在的,有道的君王将重心放在行无言之教上,而不随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同样一个事物,千人千面,每个人的看法和立场都不一样,强制推行会引起大家的反抗。同时,不同人的接受、理解能力不一,随意去推行也会引发思想上的混乱。

“自爱不自贵”讲的是你珍爱自己的生命,想要过好的生活,但不能以伤害他人的生命、损害他人的生活为代价。

所以好的领导者对自己的生命非常珍视,但是为了天下的使命,可以奉献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我们才能把天下寄托给他。

故去彼取此

“彼”,指“自见”“自贵”;“此”指“自知”“自爱”。

“自知”“自爱”讲得是内在的修为,“自见”“自贵”说的是私欲的表露。

一个人要做到“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关键在于强化自我的修养。

智慧《菜根谭》说:“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便是燮理的功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亦是敦睦的气象。”

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只有做到喜怒不逾矩,好恶有一定准则,为人处世就能做到调理谐和。因此,人要在不断强化自我修养中,战胜自己的私欲,克服所有不良的情绪,让自己中正、随性、平和。

天地就是一个大宇宙,只有老百姓没有怨恨,万物没有伤害,社会才能祥和太平。大自然之所以能够养育万物,奥妙就在于它讲求“自然”。因此,人也要效法“自然”,不被欲望所牵连、不被欲望所迷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圣人之所以有自知之明,无非是他们时刻保有反躬自省的精神。

只有时刻反省自己的人,才能明心见性,才能真正做到“去彼取此”,才能明白自己是天道抚育之下的芸芸众生中的一份子,才能明白世间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