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学时期的一个疑惑,日更day03
2022-04-14 本文已影响0人
牵牵向上
突然想起中学课本上的一篇文章,似乎叫《铸剑》,是鲁迅先生的。
里面的故事大概是男孩的父亲是铸剑师,有一天被皇帝叫去宫里铸剑,父亲有预感可能再也回不来,因此跟妻子留下了遗嘱。遗嘱内容已经记不得了。
只记得妻子从此耿耿于怀地教育儿子,心心念念地是要儿子为夫君报仇。等到男孩长成了少年,大概14-16岁的样子,在那个时代已算是可以独闯社会的年龄了。
母亲将父亲为他铸造的剑交给他,让他对着父亲的牌位磕了头之后,就叮嘱他一定要杀了暴君,为父亲报仇,送他出了家门。
少年在游历社会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见到皇帝都难如登天,杀他更是遥遥无望。直到他遇到一个全身黑袍的方士,方士表示可以帮少年杀掉皇帝,但需要少年的头颅作为道具。
少年收到方士的承诺之后,果断砍下了自己的头颅,并交代方士一定要用父亲为他铸的剑杀皇帝。当时读到这的时候,我很震惊。少年为什么这么相信一个陌生人的话?报仇就要牺牲自己的命,这个仇还有报的必要吗?
我甚至怀疑方士会把少年的头扔在一边,拿着他的剑该生活生活。然而,方士确确实实按照他对少年承诺的方式杀了皇帝。
最后,我就在想,是不是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是可以无条件相信一些特定人群的。哪怕把生命作为道具,也可以眼不眨一下的立马割下自己的头颅。他们的信条、承诺是否是比生命更加重要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