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的拿手菜——豆花儿
国庆假期最后一天,一定要回乡下老家,摘些蔬菜备用,下周就不用买多少蔬菜了,一来节约了小小开支,二来自家种的蔬菜也没打过农药,比较绿色健康。
午饭后,稍作休息,同婆婆一起去菜地摘菜回家,看到餐桌上有一盆黄豆泡在清水里,本能的反应脱口而出:今晚要吃豆花儿了!
婆婆说,前几天公公去邻村一家建房子的人家干活,主人家做了豆花儿来吃,说是调料不合意,没吃过瘾,刚好这段时间天气凉快了,想做点豆花儿来吃。
川南人特爱吃豆花儿,也很会做豆花儿,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做,做法都相差无几,不过也有一种说法,就像四川泡菜一样,有的人天生就有一双泡菜的手,当地话说这双手“出”泡菜,同理儿,有的手“出”豆花儿。
显然这种说法很玄妙,不科学,但就那些怎么也点不好豆花儿的人来说,也算是名正言顺的说辞了。
前些年做豆花儿都是把泡好的豆子加水用石磨来推成比豆浆稍稠的液体状(生豆浆),现在简单了,都用机器磨了。然后把磨好的生豆浆放在大锅里煮,煮开了的豆浆冒着泡泡在锅里翻滚,快要漫出来的样子,这时就需把火打灭,婆婆说 ,如果不及时把火打灭,豆浆会扑出锅外,还有可能扑得一点不剩,这做豆花儿每个细节都很重要,一点不能马虎。
烧开了的豆浆下一步就最关键了,就叫点豆花儿。婆婆把准备好的胆水,分几次加入锅里,刚开始加入时,可用锅铲来回均匀的搅拌豆浆,稍微等两三分钟,再轻轻用锅铲从锅边缘由浅入深地铲一铲豆浆来看,看到豆浆里已有小疙瘩状了,然后再把胆水倒在锅铲里,这下不能搅拌豆浆了,则是把锅铲里的胆水均匀地分布在豆花儿半成品的上层,然后锅里的豆花儿水慢慢变清澈,再不是浓稠的豆浆样子了。
再用筲箕轻轻压实豆花儿,如果压得久一点,豆花儿吃起来口感更绵实,夹起来也不易散,有的喜欢吃嫩豆花儿,就不能压得太久了。
压好豆花儿后,用刀划成块状,这时又要烧火了,加点树叶柴火烧开即可出锅了。
做好的豆花儿这时就该公公表演了,他打开碗柜,取出各种调味料,一一摆在餐桌上,有酱油、鸡精、菜籽油、芝麻油、花椒油、木姜油、调好的辣椒、葱段和木姜叶碎。
每人一个调味碟,根据自己的喜好口味调配好,夹起大小适宜的豆花儿放调料碗里转一圈,白白的豆花儿全身都沾满调料味,放入口中,包裹着香辣的豆花儿入口即化,因为调料是根据个人口味来的,所以老少皆宜!
每次看婆婆做豆花儿都是一种享受,每一口豆花儿也都是一种欢乐一种喜悦。今天婆婆也很感慨,她说她要教我做豆花儿(因为我不是川南人),她说做豆花儿也不难,相信我会比她做得更好。看来婆婆这手艺传女不传男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