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打败大怪兽
一连三周的作业都是最后一天赶出来的,虽然勉强交差,但完全谈不上质量。
知道这样不好,却总是没有动力去改,甚至,连思考和分析拖延背后的原因这件事,都依然在拖延。
今天偶然听到古典老师的一段音频,他介绍了一个低成本自我营销的方法:高频次加小惊喜。对于没有太多时间的普通人来说,千万不要“憋大招”,而是要把自己的能力拆分成成小包装,高频次推送出去。
我突然认识到自己拖延007作业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了,每次交完作业我都在想,下一周一定要好好地写一篇有质量的作品,要让读到的人有惊喜、有感动、有收获。也许正是因为这份“憋大招”的高期待,导致自己一次次被完美型拖延俘虏。
翻出开班时写下的《为什么要持续写作?》,有4点初衷:一、留住生活的美好和思想的闪光。二、让自己深入思考。三、倒逼输出。四、给孩子做榜样。回看这一个多月的践行,似乎一项都没有做到。
每一天“做作业”这个怪兽都会跳出来,在心里折磨我一下。没有合适的主题、没有足够的素材、没有不被打扰的整块时间......这些看似合理的理由,让自己日复一日的拖延变得理所当然。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和使命不应该只是启程时的满腔热血,更应该是默默践行过程中随时挂在头顶的那个警铃,提醒自己不要走偏了方向。
抛开不切实际的伪目标,也不必等到一个宏大的主题,着眼当下,用心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素材。
现在儿子在上小学,一天天长高长大,在他身上随时都有各种喜怒哀乐的故事发生。倘若没有烂笔头,我们还记得一年前甚至一个月前那些转瞬即逝的快乐和伤心吗?
我们能全心陪伴孩子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再大一点,朋友、社会对他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而跟父母相伴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将来等以后孩子不在身边的时候,现在记录下来的这些文字,就能带我在美好的回忆里穿梭遨游,重拾往昔的一个个小惊喜。
古典老师说的高频就是先上量,不要大而全,要小而美,不用长篇大论,寥寥数语或是记下好词好句都是有意义的。
从现在开始练习每天写小短文。学会利用碎片时间记录,不仅仅是收集素材更是培养自己一种习惯。
相信时间的力量。很多事情都是由形式到实质,由量变到质变。
想起辅导儿子做作业时说的一句话:“不要被大怪兽吓到了,把它切成小怪兽,就可以很轻松地一个个消灭掉。”现在需要我自己来践行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5583/25e23db3d473d55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