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仙讲《中庸》酒仙读国学

《中庸》第三章 能久

2019-10-15  本文已影响0人  天马酒仙

《中庸》第三章 能久

原创: 天马酒仙 酒仙看世界 8月19日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用现代语言翻译就是:

孔子说:“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行和境界啊!可是人们极少能够持久地达到中庸的境界呢。”

这一章只有简单的两句话,总共就只有11个字,但是其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酒仙认为这一章的重点不在于论述中庸的重要性,而是着重阐述中庸之难能持久坚持。

中庸是那么美好,那么重要,按理人们应该努力坚持才对,可是人们为什么就不能持久的实践呢?

这里应该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人们虽然知道有中庸一说,但是并不明白中庸的内涵,或者说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比如说,很多人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不偏向任何一方,永远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以为当“和事佬”就是中庸。这是不理解中庸的本质,自然是无法实践中庸之道。

第二种情况是从理论上说起来能说得头头是道,似乎非常了解中庸的实质,可是在行动上极难坚持中庸之道,凡事总是凭意气用事,不能客观地进行冷静的分析,始终拿不出一个最佳的方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易行难。

《战国策》里有一个成语叫做画蛇添足,很能说明中庸的道理。蛇本来是无足的,可是有人为了显摆自己的能耐,偏要给蛇画上足,结果就不是蛇了。很多人在做事的时候为了某种动机,往往不能够适可而止,结果就会把事情做过了,成了画蛇添足之举。

中庸之道在实行的时候,往往会和主体的利益尤其是眼前利益相冲突。真正懂得中庸之道的人能够准确掌握事物的度,只要预期的目的达到了,就会见好就收,绝不贪图过分的利益。比如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我们中方的目的是保卫边界,实现和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一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就不再继续进攻。这就是中方在势如破竹,形势一派大好的情况下主动宣布撤军的原因。至今仍然有很多人不理解当时中央为什么会作出如此决策,认为是丧失了大好时机。其实,之所以不理解,就是因为不明白中庸之道的原理。

为什么中国的军队在战争中不会出现战局急转直下的局面,总是能保持最好的效果?这就是因为最高统帅部能够准确运用中庸之道的智慧。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军队在战争中却常常上演反胜为败的剧本,把一首好牌能打个稀烂,说白了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庸之道的智慧。这个方面的案例实在是不胜枚举,酒仙以后慢慢讨论。

想每天收看更多好文章,请关注公众号:酒仙讲中庸。或者长按并识别以下二维码加关注

欢迎转载,但请尊重版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