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
![](https://img.haomeiwen.com/i3775787/c69e536f58acd40a.jpg)
喜欢电影更喜欢看书,在电影与书的结合中,我们总能完美的找到关联点和契合点,更好的还原历史故事。 除了这本芳华,更有严歌苓几年前的那本《陆犯焉识》和被改编成电影《归来》。如果单纯的看书也许并没有太多感慨,而因为一部电影,通过原著的阅读与电影的结合,对原著和电影都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原著书中对人物的细节刻画的更加详实,如形容刘峰是一个像雷锋式的好人,描写的也更加细致了很多。炊事班班长结婚,他就在业余时间帮着打了一对沙发;没有人愿意和何晓曼搭档,他就做她的搭档;不慕名利的把上学进修的机会拱手相让;就连队里的猪跑了也是第一个找到他。而他就是一个好人,无条件、非功利的好,别人偷偷吃掉的包子馅,他就默默的把包子皮吃掉。但是没有人能明白一个其貌不扬的身躯里怎么容纳得了这么多的好?所以人们不会明白,林丁丁为什么面对这样一个像雷锋似的好人的爱的表白会觉得“恶心”。就像电影里说的:“一个做尽好事的人,占尽一切美德的人,突然告诉你他点击你很多年了,你感到惊悚、幻灭、恶心、辜负”。其实在电影的刻画中除了能看出林丁丁更想嫁给一个高官子弟,也能表现出她更介意刘峰的触碰和喜欢,并以此为耻,害怕担上“腐化”活雷锋的罪名,所以她选择了先发制人的告发他。虽然书对人物描写的都是详实,而电影中的人物更把“现实”中的残酷、黑暗赤裸裸的展现的一览无余。
其中书与电影最不同的一点就是对于那场战役的描述,书中轻描淡写了何晓曼如何对这样一个队伍和集体感到厌恶,因刘峰的被放逐而被放大,更没有清晰的描写书她被这个集体又一次的被抛弃,如何在成为战地医生中变的坚强起来。不论是怎样对人物的描写,除了对人性的考量外,更多还是围绕着刘峰和小萍的善良为主线。即使刘峰被调往伐木林连队依旧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对战友表现出了他舍命的善良;小萍(何晓曼)在所有人都对刘峰所摒弃时依旧选择送他,依然在楼下高喊:明天去送你,在战地医院面对战友的生命担忧。
电影的最后肖穗子说:多年后,再一次见到那些失散多年的战友,不由感叹,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每个人都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倒是刘峰和小萍(何晓曼),显得更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青春就是以最大的盛筵,我们欢聚,最终会在铅华洗尽时,看出来经过岁月的磨砺,人生到底是失意还是失落。而只有善良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芳华年代,致每一个人的芳华,致我们每一段美好的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