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笃集》:躬行是恭敬诚恳踏实前进,笃志是存童心探万物

2021-09-03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方静读

小学课本里学过一篇《科利亚的匣子》。

文中的科利亚是一个小男孩,由于战争的到来,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把自己心爱之物放进匣子里,走十步,把匣子埋了地下。

过了几年,战争结束,科里亚一家回到原来的家里。妈妈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几年前埋的箱子。

科利亚走了十步,挖了很深,也没有找到匣子。大家都笑话他不会算术。实际上是因为他长大了,步子也跨得大了。

当他发觉之后,把步子跨小一点,终于把自己的匣子挖了出来。

埋在地下的匣子,就像是时间囊一样,带着过去重要的物品,或者是纪念品,埋在地里。只要埋下去,就会有盼头,有念想。

在陈一丹先生的《躬笃集》里,也有讲到时间囊。他在了解斯坦福大学意外被挖出的时间囊之后,别出心裁地为武汉学院制定了一百个时间囊。

每一年的时间囊里装的东西,由老师和学生决定,他们会把每一个当下最值得纪念的物品放进去,年复一年,埋下理想。

他说:时间囊的意义不在于被打开,而在于埋下去;时间囊是实物的记录,当时的随笔,定格了时间长河中零散的这一刻。

陈一丹先生不仅仅是对时间囊很在意,而且对封上水磨石的井盖也特别用心。希望能顺利埋上一百年,又附加了封盖上的图案设计大赛,之后的封盖都有自己独特的样子。

这是陈一丹先生对武汉学院的祝愿,也是对教育事业的期待,希望新的教育事业会越办越好。

《躬笃集》一书是陈一丹先生对教育事业的实践和思考。

这本书分为两个大的章节,第一章节是躬行篇,分为三个小的章节,轶事、共事、纪事。

轶事是办学路上的印象深刻的大小趣事。比如明校歌的由来,时间囊的期待,一丹奖奖牌的设计思路。

共事是与陈一丹先生一起工作过的三位校长的共同经历。为了发展事业,他也会三顾茅庐请人才,重视人才,相信人才,发展人才。

纪事是他对这几年工作的整理与复盘。在办实事的路上,同样会有理性和感性的烦恼,所遇之事,并不能全凭个人感觉而为之。

一件事有开头,有经过,有结尾,但陈一丹先生认为,他所做的事还一直在路上,是在经历着不同的时代,并且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的事业。

在做事的过程中,不仅对事情有所建设,而且也要对自我进行建设。成长,是在工作中最好的磨炼。

难关和困难,都是来自大环境下的压力,要有承受力,也要有抵抗力。

在重重叠叠的复杂事件中,保持一颗平常心,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陈一丹先生在书里提到关于平常心的两条经验。一是先把事情分清楚,把事情一件件分清楚,才能把事情一件件做完。

二是尽力而为,有些事情总觉得多准备一些时间,可能会更完美。由于时间原因,并不能准备太久,又觉得自己没有做好,这样产生一种负罪感。但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接受现状,接受不完美的结果。

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是没错的,但也要有一颗平常心,尽力而为。人生是一场修行,内外相通,问心无愧。

第二章节是笃志篇,于我而言,就是找到自身的理念,坚定地走下去。

笃志篇包括洞观、论道、撷英三章。洞观是陈一丹先生对高等教育体制、办学、评价等方面的一些系统思考的成果,跟论文差不多的,有学术价值。

论道是与三位名人的采访稿,从中体现出陈一丹先生的思想,以及他对教育事业的态度。

撷英是他在公开场合的演讲稿,主题包括教育的创新、使命、国际化等。每一个问题都是他在实践中遇到的,经过深刻的思考,具有与时俱进的解决思维。

大千世界,一片丹心。

我们总是会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却很少人能够做到。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初心,也希望这份初心不变,能坚定地走下去,能坚韧地面对困难。

陈一丹先生轻描淡写地创业路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每一个节点,每一个困难,他都在默默努力,砥砺前行。

看完《躬笃集》后,陈一丹先生的理念和做事风格,让我深深地感到佩服。先确定信念,再进行实践,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是边做边想,解行并进。只要去做,就一定行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