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老师伴你读《论语》之《乡党》(中)
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乡党
10.6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①绀(gàn):深青带红(天青色)。緅(zōu):黑中带红。饰:镶边。
②亵(xiè)服:平时在家里穿的便服。
③袗(zhěn)絺(chī)绤(xì):袗绤,单衣。絺,细葛布。绤,粗葛布。这里是说,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
④缁(zī):黑色。,细葛布。绤,粗葛布。
⑤羔裘:羔羊皮袍。古人穿皮袍,毛向外,因此外面要用罩衣。古代的羔裘都是黑色的羊毛,因此要配上黑色罩衣,就是缁衣。
⑥麑(ní):小鹿,白色。
⑦袂(mèi):衣袖。
⑧寝衣:被。古代大被叫衾(qīn),小被叫被。
⑨居:今字作“踞”。古人席地而坐,即蹲着坐。
⑩帷裳:礼服,上朝或祭礼时穿,用整幅的布不加裁剪而成,上窄下宽,多余的布做成褶。
⑪ 杀(shài):减少,裁去。
⑫玄冠:一种黑色礼帽。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用作吉服,故不能穿去吊丧。
⑬吉月:每月初一。
君子不用青中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做镶边,红色和紫色不用来做平常家居的便服。
暑天,穿细葛布或粗葛布做的单衣,一定是套在外面。黑色的衣配羔羊皮袍,白色的衣配小鹿皮袍,黄色的衣配狐皮袍。
居家穿的皮袄比较长,可是右边的袖子要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小被,长度是人身长的一倍半。用厚厚的狐貉皮做坐垫。
服丧期满之后,任何饰物都可以佩带。不是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一定要经过裁剪。羊羔皮袍和黑色礼帽都不能穿戴着去吊丧。
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10.7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①齐(zhāi):通斋,斋戒。
②明衣:斋戒沐浴后换穿的干净内衣。
③变食:改变日常饮食,不饮酒,不吃韭、葱、蒜等气味浓厚的蔬菜,不吃鱼肉。
④迁坐:改变卧室。古人在斋戒以及生病时,住在“外寝”,而平常居住的卧室则叫“燕寝”,与妻室在一起。
斋戒沐浴时,一定有浴衣,用麻布做的。斋戒时,一定改变平时的饮食;居住一定要改换卧室,(不与妻妾同房)。
10.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①脍(kuài):切过的鱼或肉。
②饐(yì):食物经久发臭。餲(ài):食物经久变味。
③馁(něi):鱼腐烂。败:肉腐烂。
④臭:气味。
⑤饪(rèn):煮熟。
⑥食气(xì):饭料,即主食。气,同“饩”。
⑦脯(fǔ):肉干。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粮食腐败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吃饭时,不吃。切割方式不得当的食物,不吃。没有一定的酱醋调料,不吃。
席上的肉虽多,吃它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能喝到神志昏乱的地步。从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10.9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①不宿肉:不使肉过夜。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国君赐的祭肉。但祭祀活动一般要持续二三天,所以这些肉就已经不新鲜,不能再过夜了。超过三天,就不能再过夜了。
②祭肉:这是祭祀用的肉。
参加国家祭祀典礼,分到的祭肉(当天就食用)不放过夜。一般祭肉的留存不超过三天。放超过了三天,就不吃了。
10.10 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的时候不谈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
10.11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①菜羹:用菜做成的汤。
②瓜祭:古人在吃饭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食具之间祭祖。
③齐:同斋。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10.12 席不正,不坐。
①席:古代没有椅子和凳子,在地面上铺席子,坐在席子上。
坐席摆放得不端正,不就坐。
10.13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①乡人饮酒:指当时的乡饮酒礼。
②杖者:拿拐杖的人,指老年人。
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10.14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①傩(nuó):古代一种迎神以驱逐疫鬼的风俗。
②阼(zuò)阶:东边的台阶,主人站在那里迎送宾客。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疫的仪式时,孔子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诵读音频请关注沉墨国学经典诵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