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诌闲谈

我为什么不喜欢借

2019-03-04  本文已影响0人  司空建

有句俗话叫做“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是很多人奉为圭臬的一句话,但是我并不是很认同,现在从成本的角度进行一下分析。对于借东西这件事,尤其是借了相对于对方来说比较重要的东西而言,或者是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东西以及贵重的东西,我想有几方面的成本,第一是直接的借用成本(包括显性和隐形)、第二是潜在损失成本、第三是借方的心理负担成本、第四是贷方的心理负担成本、第五是长期的关系损失成本(社交成本)。

直接借用成本,这个比较好理解,如果是类似银行的含有利息式额直接成本,这个会是成本最轻以及最容易划分的一个成本,但这里论述的主要是非明确利息式的借用,这里面就有了这样的问题,从被人那里借到了东西,就产生了显性和隐形的成本,显性成本是可能的适当回报,以及日后的其他反向借贷关系,这也是比较好衡量的一个;而隐形的则是这种借贷关系中产生的利益的纠葛和行为方式的影响,进而产生决策的影响等等。

潜在损失成本,这是说借用物的这种折旧、损伤、损坏、丢失、报废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会造成一种直接的经济损失以及潜在的社交影响。对于贵重物品,这种效应则更加明显,而且往往表现出一种越担心越发生的效应,使得这个本身希望减轻负担的借贷过程变得沉重与难熬。

借方心理负担,就是针对这样的一种借贷关系的进行,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包括了上面提到的两种心理负担,以及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诸如依赖、搭便车、占有这样的心理,以及进一步可能延伸的嫉妒等复杂心理和关联心理,当然这是很多人并不承认的,甚至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的,但是这种心理其实已经产生,并已经发生作用,只是它可能是隐藏在若干种其他的心理变化之中,并且其表现并未达到足够的强度,但是这种复杂心理的根基已经种下,这可能对未来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并极有可能在一个特定时点达到一种临界值,从而爆发成一种显性的心理作用。此外,那种较简单的负担成本也可能会演变成一种可积累的强烈负担成本,这个积累的进程可能与借用物的价值以及借用的时间产生正相关关系,从而随着这种积累的加剧,逐渐变成一种显性的心理压力,进而造成情绪上的波动,影响了正好的心理节奏等。

贷方心理负担。与借方的心理负担对应,贷方也存在相应的心理负担,包括这种借出后收不回的成本(尤其是在某物的价值相对于贷方明显高于借方时,这种效应更加明显)、借出后损坏的成本(有些东西对于贷方来说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这类型物品是灾难的重灾区)、借出后等待归还的心理时间成本(对于贷方来讲,心理意义上的十天要远远长于实际作用下的十天,这也就是一种损失厌恶的心理在起作用,而这种作用会随着归还期限的临近而急剧增加,并且在超过期限后会指数增长,从而积累下大量的心理负担)。

社交成本或者叫长期的关系损失成本。这个成本其实是源于上面的一系列成本后的综合作用,其产生的时间较长,作用的效果更深,而且效力更大,并且往往容易缠身恶搞破坏性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和谐关系的破坏器。

当然,上面这些可能存在的成本只是一种分析视角,并不是每一次的借贷关系的产生都会产生如此的效果,这样的问题一定是在一定的环境和主体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因此,对于此类问题的分析不应该回避,也不应该过于忧虑,但是这样的认知一定要有,并且在一些场合要注意运用,就像投资中的观点,如果风险损失过大,那么任何高收益都是泡影。这样的一种分析或者考虑其实就是要保有一种风险意识,在决策中不仅考虑正向的额作用,更要考虑负面的损失效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