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层次‖】(五十五)深度‖《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原文解释+扩
55
第五十五章原文第55章 物壮则老
【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①,攫(jué)鸟不搏②。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之合而睃(zui:一声)作③,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④,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⑤,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①据:兽爪取物之意。②攫:用爪抓取。③朘:婴孩的生殖器。④嗄:嗓音嘶哑。
⑤祥:本为吉祥,但古代亦可指妖祥。这里指灾祸、不吉的意思。
【翻译】含“德”深厚的人,就好像天真无邪的婴儿。毒虫遇见不刺他,猛兽碰到不伤害他,巨鸟看见不搏击他。、他的筋骨还很软弱柔嫩,但握成拳头却很牢固。他虽然不懂男女交合,但他的生殖器却常常勃起,因为他的精气充足。他即使终日号哭,而嗓子并不因此嘶哑,因为他的元气醇厚。认识醇和的道理叫作“常”,认识常叫作“明”。善于休养的人能够得到长寿。纵欲贪生就会引起灾祸。欲念主使精气就叫作逞强。事物过于壮盛就会走向衰老,这就叫违反了“道”的法则,不遵守就会很快消亡。
【扩延思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之合而睃(zui:一声)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老子说明了年少轻狂的状态,少年时身强体壮,生理特征旺盛,心高气傲,纵欲过度。而有厚德的人却是天真无邪的,憨厚老实,能控制私欲。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源于有知和无知,现实证明了无知的占了多数。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知道了阴阳平衡,而生和气,并且视为常态,把这种常态应用在日常生活,才能明见自性,善于休养生息就可以健康长寿。而纵欲过度的人,损坏了阴阳之气,是要引惹祸烧身的。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壮盛了就要走向衰老,是不遵从道的方向做事,思考,物极必反,向往极端是危险的,是不可长久的。要知道“道”是具有惰性的。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适当的拙其锐性才能得以长存长久。
本章要明白的道理默默无闻的做事,以执中的方法前行,做到心平气和,沉得住气息才能长长久久。
【课外阅读】本章主要是讲修道之人当返璞归真,如初生婴儿,这样的人才不会受鸟兽攻击,不被毒虫撕咬。人的一生经历颇多,世事沧桑,物欲横流,如果能在历经千帆后回归初心,保持纯真则是难能可贵的。老子把得道之人比喻成了赤子,这是因为赤子无欲、无为,不会给外界带去威胁,因此也不会招致来自外来的伤害。
“骨弱筋柔而握固”,婴儿虽然无欲无求,但他不是软弱的,不会任人欺凌。我们仔细观察婴儿的行为,他的小手虽然很柔软,但是非常有劲,攥东西的时候手握得十分牢固,很难将其分开。初生婴儿虽然外表柔弱,然而精力旺盛,阳具自然勃起,终日号哭而不哑。如果修道之人能重回到赤子境界,那就是达到了无欲、无为、无我的至高境界。这样的人能洞悉事物的规律,明察秋毫,做事情能得心易手,从心所欲,不会受到世俗的羁绊,也不会逞强称能、自以为是。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这是告诉我们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情,凡事过犹不及,保持合适的状态是最为重要的。老子始终告诫人们是柔能克刚、弱能胜强、静能胜躁。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谦卑和虔诚的心态,虚心请教,不断进步,而不要高傲狂妄。
老子的话有的时候容易被误解,认为是消极避世,认为是循规蹈矩,认为是不敢创新。“物壮则老”也会被认为是不思进取,不敢发展壮大,其实这都是误解。老子的本意并非如此,他不是叫人不作为,也不是一味谦让退避,老子是告诫人们不要妄为,而是去做正确的事情,把正确的事情做到极致了就好了,不要再继续逞强,否则就会物极必反,与“道”背离。与“道”背离很快就会灭亡。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面对挑战,敢于创新,敢于为天下做表率,但是一定要牢记老子的话,过犹不及,物壮则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