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三体》 一片混乱
总算趁着这个延长的春节看完了《三体》,故事的宏大,星际的浩渺,宇宙的深邃……无以言表,不得不钦佩作者的想象力,同时因自己无法跟上作者描述的画卷而深觉遗憾。罢了,毕竟是硬科幻,毕竟是“雨果奖”巨作,作为普通人,仰望多过也好过深究。
之前已经在“得到”听过不止一次解读,对故事的梗概已然了解,但看书的过程仍然免不了一再惊叹,解读里的十几个“思想实验”确实已经提炼了《三体》最硬核的思想,每一个都能展开成一次长篇大论,我的这点本事实在力不能及,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吧。
看完《三体》 一片混乱文革。这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小心翼翼不去触碰假装忘记的一段历史,影视作品视之为禁忌之地,躲得远远的不敢窥探。书嘛,想必是有的,可我也不爱看,况且文革也是我不愿触碰的历史伤疤啊。看这伤疤多深多疼,影响力已持续到21世纪,所以亲身经历并深受其害的叶文洁,变得反人类也就合情合理了。
个体的力量。叶文洁凭借一己之力招来了三体人,导致了地球接下来陷入四五个世纪的噩梦,并最终跟太阳系一起变成二维画卷。个体的力量,从不堪一击到毁灭一切,最重要的变量就是科技。科技的加成,使得一个单独的个体也有可能手握大杀器,一念之间,影响便如蝴蝶效应一般波及到遥远。这个其实在很多科幻作品里都涉及过了, 比如一个疯狂的科学家研究出可怕的病毒、跨时代的先进武器、脱离控制的人工智能……灾难近在咫尺,所以科技进步的同时,对科技的防范和限制也必须跟进,但补救的作用应该更大吧,预防还是有点苛求了。所以这个主题,是比较悲观的。
基础科学。文明的七寸是基础科学,特别是物理和数学。基础科学构成了世界的运行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方为进步之道。被三体人锁死基础科学的地球,造出再厉害的武器也挡不住水滴的攻击,也理解不了锐角转弯的原理,只能像个蹦跶的原始人,想都想不到何为现代科技。
人性。从地球叛军赤裸裸的背叛,到面壁者遭遇的质疑苛责甚至暴力攻击,从陷入绝望自生自灭,到活在当下思想解放,从狂妄自大藐视三体人,到放松警惕落入执剑人圣母心圈套,从自相残杀争夺配给物资,到落选自卫军后的嫉妒仇恨,从拒绝牺牲多数保存少数而扼杀曲率驱动飞船,到降维打击时无意义的逃亡……人性,可以说复杂,可以说脆弱,甚至是黑暗,但绝不会是善良。众生自有众生相,感恩这个和平的稳定的世界吧,眼前看到的,不过是最最浅层的映射,善恶好坏都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很美好了。
黑暗森林、技术爆炸和猜疑链。黑暗森林法则是《三体》的思想精华之一,连霍金都认同并建议人类不要轻易暴露自己。书里在罗辑跟大史解释的时候也让所有读者理解了它的真实和可怕。如果没有技术爆炸,也许宇宙还能温柔一点,可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几万年,放在宇宙的尺度中实在太短太短了,人类尚可以实现指数型进步,其他的文明又何尝不能?跨越式发展让未来变得更加难以预测,猜疑链悄然登场,为了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危险,消灭对方成了保全自己最好的选择。利益驱动下的人类还常常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呢,更遑论事关文明的生死存亡。
给岁月以文明。当人类面临无法逃避的灾难,垂死挣扎、自暴自弃等表现都以令人信服的描述呈现在了小说里,也在提醒着人们,保持理智,保持人性,“有尊严地死去”或许是最好的方式。不论是否在乎别人或后世的评价,不论怀揣着渺茫的希望还是陷入深深的绝望,得努力活在当下,因为我们本来就活在当下,也只能活在当下。
美好的东西不能用美好的方式来守护。为人类留下火种的,不是圣母程心,而是冷血韦德。国泰民安需要严厉执法,爱情甜蜜需要理性经营。美好的方式免不了软弱、妥协、和稀泥、粉饰太平……铁血手腕,坚壁清野,树立规则并遵守规则,才能维持和延续。
宇宙的结局。在小说中,宇宙很可能会在无限的大爆炸中死去。不知道,都有可能吧。不论是宇宙的维度因为战争被减掉,还是建造小宇宙变成“世外桃源”,都是只能存在在想象中的事。只能说“与我无关”,但愿世界和平延续到宇宙吧。
看完其实除了震撼,还有那么一些压抑和空虚,面对过大的命题和未知,难免的吧。不过还是要回归现实,珍惜当下的安宁,就这样活着,也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