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书评:《少有人走的路》

2017-11-01  本文已影响157人  这里有海洋
“一个人必须大踏步前进,实现完整的自我,获得心灵的独立,尊重自我的个性和愿望,敢于冒险进入未知领域才能够活得自由自在,其实心智不断成熟,体验到爱的至高境界。我们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绝非仅仅为了满足他人的愿望,放弃真正的自我,我们就无法进入爱的至高境界。至高境界的爱,必然是自由状态下的自主选择,而不是亦步亦趋墨守成规。不是被动而消极地抗拒心灵的呼唤。”
                  ——Scott Peck《少有人走的路》

今天写的书评还是一本关于心灵成长方面的书籍。《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国心理医生Scott Peck写的一本书。简单地说,这本书封装了你的心智成熟的旅程,让你从精神层面得到进步的启发。这本书从不轻易告诉你面对冲突时的解决办法。它只是简单告诉你:“痛苦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部分”,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以更好的心态洞悉世事,赢取充实的人生。

遇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我16岁,那时候上高一。之后这本书成为了我的灵丹妙药,每次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是我总会把这本书拿出来读上一两页。于是,痛苦被治愈,自己也拥有了直面问题的勇气,拥有了独自承担自己人生的勇气。

今天要写书评,从书柜里翻出翻阅过太多遍,封面发黑,页脚毛躁的这本书。看到自己曾经的勾画痕迹。现在读起来 依然有很多收获。

这本书让人更加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爱、责任、懒惰以及恐惧的根源。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自律 爱 成长与宗教 神奇的力量。我将从依照书中的这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一下作者的主张与思想。

1.自律

在书的一开始,作者就说人生苦难重重。相对于各种介绍相信对人生中不可避免之命运要淡然接受的书籍来说。派克博士的见解显然更具体、更具操作性和积极性。他提出的处理人生中各种问题的四项基本纪律:延迟享受、承担责任、直面真实和保持平衡,也正是我在此后几年处理自己人生当中的种种问题的圭臬,尽管有时这样做需要极大的勇气。不过正如他在书里提到的,一旦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借助这些纪律去处理它们,这些问题就不再是问题,而自己的自我、人格和自信,也就在处理这一个个的问题当中得到成长。

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问题。

而“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有了这样宝贵的认知,便构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自尊自爱的感觉,是自律的基础。自律的核心,就是学习自我照顾,承认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自己,这是走向自立的关键。

《少有人走的路》第三部书名不是叫THE ROAD LESS TRAVELED而是叫做CARE OF THE SOUL。直译过来的意思便是好好照顾你的灵魂,封面上还有心灵地图四个字。

在此,我介绍一下作者有关心灵地图的想法。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通往事实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出生时,并不是带着地图来到世界的。为在人生上顺利行进,我们需要绘制地图,为此显然要付出努力,我们的努力越大,对事实的认识越清楚,地图的准确性就越高。相当多的人却对认识事实缺乏兴趣。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他们原有的地图窄小、模糊、粗略,对世界的人是狭隘而偏激。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认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大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的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是唯有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内容翔实和准确。而且修订地图带来的痛苦,是我们更容易选择逃避,不容许别人质疑我们的地图的有效性。

总之,如何绘制地图和修订地图是我们一生都要面对的巨大课题。

此外,第一部分还有许多内容。其中包括 放弃与新生、移情等。篇幅有限,在此不再赘述。


2.爱

爱是一个永恒的真命题。它也是自律的原动力。

首先,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那就不是真正的爱。

其次,爱是长期而渐进的过程。爱是自我完善,意味着心智不断成熟。爱,能够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我们付出爱的努力,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自己也同样获益。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即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博爱。就是对所有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其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

第四,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所以佛要普度众生。冯唐有一句诗我很喜欢 他说:

除了自渡与渡人 其他毫无所有,毫无所谓。

关于爱的部分,可能我会说的多一些。希望我们都能学会如何爱人。

陷入情网不是爱。

陷入情网通常涉及与性有关的欲望。只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性冲动,才会使我们陷入情网。陷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是我们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这样就可以拜托孤独和寂寞,代之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但是陷入情网只是暂时的,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真正的爱可以使自我界限扩充,而且不再恢复原状。而我们和爱人的心灵其实并不完善,需要更多的滋养。

依赖性

“你描述的不是爱,而是过分的依赖感。确切的说,那是寄生心理。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一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寄主。你们的关系和感情,没有自由的成分。你们是因为需要而不是爱,才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在一起生活罢了。”

总之,仅仅把得到别人的爱当成最高目标,你就不可能获得成功。想让别人真正爱你,恐怕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满脑子想的只是消极接受别人的爱,就不可能成为值得爱的人。

独立和婚姻

爱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而自恋的人无视别人的存在,只把别人当成自我的延伸。他们没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从不去体会别人的感觉,也不具备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而婚姻则是分工与合作并存的制度,夫妻双方需要奉献和关心,为彼此的成长付出努力。理想婚姻的基本目标,是让双方同时得到滋养,推动两颗心灵的共同成长。双方都有责任照顾后方营地,都要追求各自的进步,都要攀登实现个人价值的人生巅峰。

爱与自律

很喜欢我们文学老师和我们说过的一句话,爱情最不可靠,而道德和责任是维持爱情的基础。

爱情是蒲苇也是磐石,是水中月也是镜中花。想要维持一段感情,除了必要的新鲜感之外,也需要双方的责任和道义。

3.成长与宗教

因为没有生长在有宗教信仰的环境,这一章读起来很艰难。基本上是看不懂也理解不了。

这个世界上充斥着太多自以为是的这样或那样的教徒,宣传着似是而非的教条。在我看来,信仰本质上是个人的心路历程,只能在自己的思索和实践中慢慢地去求证和形成。


4.神奇的力量。

心智的成熟意味着要聆听心灵,让意识的自我接近真实。也就是上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所说的真我。其中包括了意识的进化,也就是认清自己的偏见与局限。


最后写这本书的Scott Peck这个人本身也非常有意思。今天在网上搜寻一些他的事迹发现他在2005年已经去世了。


他在心理辅导方面有非常高的威望。在感到诊所咨询影响有限时,他开始巡回演讲,出场费达到15000美元一场,被很多人誉为“Prophet”,并且曾经试图竞选美国总统,以期“治疗这个社会的疾病”,最终担心会给自己带来太多压力而放弃。另一方面,这样一个应该说对于人生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将精神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完全自我的阶段,典型是两三岁之前的小孩,而有些人则终生没有超出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盲目信仰权威,将世界简单地划分为善与恶的阶段,典型者如稍为大一些,以父母为最高权威的孩子,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盲目信仰权威的“好”公民,还有对“上帝”坚信不移,对“信仰”从不质疑的虔诚者;第三阶段是“科学怀疑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人不会不加质疑地相信,而只是在被合乎逻辑地说服之时才相信,但是对精神性和超自然性的力量持怀疑态度;第四阶段是开始享受自然与存在的神秘与美的阶段。这些人虽然非常理性,却能够领略自然与存在中更大的意象,对于善与恶,仁慈与宽恕,热情和爱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力。他认为第四阶段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并认为自己处于这一阶段)。

在人生中却有相当多的人生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包括过量饮酒和吸烟、没有给予子女足够的关注(后来有两个子女据说和他不再联络)和婚外情。在他去世前一年他与共同生活了45年的妻子,被他在The Road Less Traveled一书中赞誉为“她对我的奉献如此巨大,以至于无法把她作为一位妻子、母亲、心理治疗师以及独立的人的智慧与我的智慧分开”的华裔新加坡人Lily Ho离婚。他于69岁时死于帕金森病和胰腺癌。

总的来说,这样一个让人不无困惑的人恰恰说明人生并不是象那些处于他所说的第二阶段的人所想象的那样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种种问题贯穿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每个人的问题都各有不同。只有过于武断和骄横的人才会动辄轻易地对他人下判断。而另一方面,即使是看来再有智慧的人,也不能代替我们自己去思考并努力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在这个意义上,人生始终处于开放和未完成的状态,至死方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