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首富与刀口上的恒大
9月18日,中国恒大股价继续上扬刷新历史记录,许家印一度以391亿美元的身价成为中国新首富,略高于排在第二的马化腾以及第三的马云。牛气冲天的恒大掌门人许家印终于登顶“首富”。随后,歌功颂德的自媒体稿件纷纷出笼。除了将此前恒大新闻通稿中的内容翻炒之外,有些还进一步深挖,将许教授的老底也再次展示出来:苦逼的童年,艰难的求学,尴尬的国企,勇敢的深漂与果断的广州创业。
我对这一事件的初步判断是:瞬间首富难脱恒大自导自演的嫌疑。行内人士都知道,恒大在操纵股票上是老司机了。想当年,为了达到5%,大量吃进万科的正是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某证券营业部,而这一证券部马路对面就是当时的恒大总部。真是举贤不避亲,再怎么瓜田李下也不在乎的招然若揭。其二,许老板本人有着深深深深的功成名就的首富瘾。当然不能够仅仅满足于恒大内部的造神运动,况且A股不是也得上市不是?。其三,以我等小辈的揣测,玩自媒体的都是流量控,能上热搜的不得抓住不放嘛。这比娱乐明星专业价值高的多了去了。惟一有点遗憾的是,这个首富称号没法公证,也不正式。
今年以来,中国恒大股价一飞冲天,年内涨幅接近5倍,市值达3700多亿港元,成为许家印登上中国首富的最大功臣。股价暴涨背后,恒大业绩表现强劲,今年上半年净利润达231亿元,远超万科、碧桂园等一线房企。不过其投资万科股票,亏损逾70亿元,否则恒大半年盈利将超过300亿元。
再来科普一下财富榜。看福布斯数据,去年许家印仅名列第9,彼时王健林位居榜首,马云、马化腾、王卫和丁磊为2至5名。而再翻一下胡润富豪榜2014的榜单,其时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以4100亿元的财富超越墨西哥电信大王卡洛斯·斯利姆,首次登顶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国超过美国成全球富豪最多的国家,在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地产富豪中,中国人占据7席。
再往前推,看看《福布斯》亚洲版“2007年中国40富豪榜”榜单,数十房产商跻身富豪榜是当年最大亮点。40位最富之人中有15位是房地产开发商,位列前10名的富豪中则有6名富豪从事的是房地产业。2017与2014、2007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现在说小马哥和马云还是互联网公司已不合时宜。借用媒体形容恒大帝国的说法,说小马哥和马云是帝国更为贴切。二马已经深刻地改变着国人的生活方式。而许家印除了地产和足球外,进军粮油水则基本上是败笔,不说也罢。
这几天,我也笼罩在恒大登顶的狂欢氛围中,这是庸众的胜利吗?不得而知。虽然也觉得哪些地方不太对劲,但就是说不出来。
这不,看了财新美女记者采访大佬黄怒波的一段短视频,才明白过来。原来,这正是我想表达的。
黄怒波下了一个可能让许老板极不爽结论:可能倒下的房企都是最大的。
他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已经陷入了饮鸩止渴的怪圈,万亿规模的同时背负着万亿负债,但资金周转速度的缓慢却在不断蚕食利润与利息;小的房地产企业还有可能调头,可能倒下的都是最大的。
关于房企的大与小,两种极端的企业中都可以举出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
前些年流行小而美公司。用“全世界最小齿轮”制造商松浦元男的话说:世界上存在可以进行的竞争和不可以进行的竞争。中小企业不应该在“价格、规模、品种”上争胜负,而应重视“技术、品质、财务”。其中,技术是第一位的竞争要素。
更普遍的一种表述是:通过规模经济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掌握议价权,取得更多市场份额,最终的马太效应会让胜利者遥遥领先,这是工业时代最广泛的竞争逻辑。而现在,情况似乎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在发展的。
我唯一不同意黄总看法的是:房地产是一个国内市场上不可多得的上游资源垄断型产业。虽然集体建设用地撕开了一个口子,但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面粉供应模式,使得几乎所有的房企都得为土地这一五斗米而折腰。对于稀缺资源的获取,中小企业显然是没有多少议价能力的。也很难入地方政府的法眼。而大房企,如果时刻保持警醒,是可以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恒大今年上半年有意识地进行调整,成绩显赫,融创的停止拿地也未尝不是一种自律。家族式房企尚能有这份自觉,不容易。
有一家中小房企叫福晟(在广东的时候叫云星),从小变大,从从化到福州,其本质上也是从土地储备与异地扩张开始的。这是广东潘氏兄弟逆袭的成功:小型房企,名不见经传,年销售额不足300亿元,2年并购70个项目,总货值约6500亿元,单单深圳一个城市拥有土地储备货值逾3000亿元。现在,成功了。用他们老板的话说:“没有’小而美’,太小就没了”,因此,不断扩张,义无反顾。
这可不仅仅是一个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