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字集想法读书

我眼中的杜甫和他的诗

2023-04-29  本文已影响0人  偏偏向右

        春天从来都是适合读诗的。读完朱光潜的《诗论》,踩着春天的尾巴重读了杜诗,也抄了些。算是比较认真的读了杜诗。

        之所以选择重读杜诗,是因为好奇为什么朱光潜会把杜甫举得那么高,历史上三个诗歌泰斗——屈原、陶渊明、杜甫。没有李白和苏东坡,自己有点不能接受。在我看来,诗词是不分家的。都是和韵律相关的东西。因此重读了杜诗,也想谈谈对杜甫重新的认识。

        时常觉得,人看问题感性些不是不可。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话,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理解李煜的“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因为谁都不是李后主,没有几人能以君王的身份去感受亡国的苦愁离别。作为读者、鉴赏者,我们不过是再创造,只是结合自己的阅历试图理解李煜。因为阅历无法相同,最终鲜有人能够理解其中的愁苦。因此谈心中的杜甫,更愿意从整体来说,并不打算罗列过多的诗句来例证。是种感受。

        读完杜诗,自己很想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自己能够左右世界,自己是否愿意剥去杜甫生活中的许多苦难,让杜甫活得称心些,仕途顺意些?我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因为如果剥去,杜甫将不再是杜甫,世上也不会再有杜诗。我能够接受这样的事实吗?我到底是爱杜甫的诗,还是爱杜甫的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所幸我不是造物主,无须由我来决定杜甫的命运。我只需接受历史的安排,从过去已发生的既定事实去认识和理解杜甫。只是越清楚了解杜甫,就越是心疼杜甫。成大事者必然经历非常磨难,影响历史的同时必然也会烙上时代深深的印记。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间轴上。杜诗也注定会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影子。诗史,既有描写时代的现实,也有文化千年的沉淀。杜甫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时间积淀,胸怀社稷,心系黎民,亦有大庇天下寒士的士人情怀。这是杜甫与屈原的区别,杜甫从来都没有机会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中晚年的杜甫是接近社会底层民众的人。也与陶渊明区别,佛教思想的进入,清谈玄学的盛行,陶渊明能够彻底的归隐田园,杜甫却不能。儒家思想与佛家思想已经又碰撞融合了几百年,儒家思想又将更加深刻的影响中国文人。也与李白区别,李白放荡不羁命遇世不济可以服食求神仙,杜甫却做不到,青年时期虽然能够效仿李白,但是始终无法做到与社会决裂。因为他心中还有儒家的黎民苍生。杜甫之所以是杜甫,既有人生阅历的不同,也有人物性格的不同。历史总能在看似偶然的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塑造出特征鲜明的伟大人物。杜甫就是这样产生的。

        杜甫为什么能够更为中国文人喜爱,大概是杜甫有中国文人一脉相承的道德价值取向。唐朝以后,中国再难有汉唐的盛世,百年前的中国更是风雨飘摇,中国文人怎能不爱杜甫这个人呢?当能够真正认识和理解杜甫的时候,很多人更愿意把杜甫放到更高的位置。回到朱光潜的《诗论》,也能理解朱光潜的想法。这是杜甫该有的位置。要真正认识和理解杜甫,需要具备相当的阅历和经验。年轻人爱李白,老年人爱杜甫,是有其中的道理的。更何况人生不如意本来就十有八九。伟大的人能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多在思想成熟时。过去读苏东坡的词就有明显的感受,三十岁的苏东坡永远也写不出四十岁以后的词,这是人生阅历的丰富,对世界更加深刻认识的结果。杜甫也是如此。回到儒家思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历史上真正伟大的人的思想达到成熟也多在四十岁左右。

        重读杜诗最直观的感受是,才意识到记忆中很多熟悉的诗都源于杜诗。重读杜诗后才把杜甫的诗相对完整的拼凑在一起。也才对杜甫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才还原出更加真实的杜甫。这个杜甫,与自己印象中的所有人都不一样。与自己偏爱的陶渊明、苏东坡不一样,与李白不一样,与辛弃疾不一样。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续弥补着自己对东西方诗歌不同的认识。中国的诗歌更加现实,诗歌的意象更加确定。西方的诗歌更加倾向自我,个体思想影响着诗歌的变化。杜甫的诗,绝大多数人都是能够想象的。甚至很多人都以为能够模仿,不过只是停留在模仿层面,却很难达到与之媲美的地步。杜诗已经是古代诗歌的巅峰,写实的巅峰,再难逾越。文字恰到好处,多则嫌多,少则嫌少。其原因既有杜甫自身独特的经历,也有秉异的文字天赋,还有读书破万卷的躬身。杜诗是经过用心修饰雕琢的美。与苏东坡所说的,文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既相互契合,又显不同。还有自然的修饰雕琢,恰到好处。

        杜诗也深深的透露出中国文人的精神,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正如儒家思想所说,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困顿时能够泰然处之,贫而乐道,贫而无怨,心系天下,同样是种豁达。其后范仲淹所说,先天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大抵也是如此。回归历史,杜诗还在于敢于描写最真实的人和事。能够打动人心的,往往是对事物最真实的感受。记得济慈说过,真即是美,美即是真。能够写出千古不朽的诗篇,必然需要回归到真实,用最真实的文字记录下最真实的内心的感受。大概这也是杜甫诗能够取得非凡成就的重要原因。

        重读杜诗能够真真实实的感受到杜甫的存在。如果抛开历史、思想,虽然这样做未必对,这也大概就是感性的认识。杜甫能够给我们呈现出人美丽的心灵,充满着人性的美。爱这个世界,拥抱这个世界,不卑不亢的接纳生活的苦难,正视社会的弊病而敢于直言,正直笃定而不曲意逢迎。这样的人也注定难以在官场混迹。

        至于爱杜诗爱在哪里。我想问题本身就是问题,既然因为诗歌爱这个人,为什么不能爱这个人的所有。爱屋及乌。或许保留答案,给想象以空间本来就是诗歌美的体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