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 - 草稿
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
断: 断绝要进入自己家里的不需要的东西
简单来说,就是不需要的东西就不买,只添置必须的物品。那些赠品礼物,打折商品等等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根本没必要买回来或者带回来。
结婚以前的我: 需要的东西多少钱都不嫌贵,不需要的东西花一块钱都觉得不值。
结婚以后的我: 朋友圈里有积赞领水杯的,转发素材加几块钱领东西等等,不知不觉家里确实领了好多水杯,之前想着家里来人了或许会用到,但事实是一次都没用过,全在床底下放着呢;记得很清楚的一次是,一个童装店搞的活动,转发朋友圈后,十块钱可以领一个小包,当时图片上看着还不错,就去领了,但是看到实物后觉得不怎么样,就不想要了,当时领包的人还挺多,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跟着大家一块领了,到家后看着那个包,心里又有点后悔,还不如不去领呢,领回来后一直也没用,前段时间给孩子当玩具包用了,现在也不知去向了。
我们这有个孕婴店,每年都会有个活动,88元可以领10桶洗衣,而且孩子可以免费在她们店里的游乐场所玩3次,有个要求是必须每个月领一桶,还赠一张5元购物券,但消费满30元才可以用。前段时间带孩子去里面玩了,出来时孩子要买喝的,就拿了两个,好像是十几块钱,当时店员说还可以用一张5元券,给我们推荐了一款孩子喝的果真,如果购买了还赠送一个小玩具,当时心想买就买吧,还可以省5块钱,最后花了不到50元。回家路上,孩子就要喝果真,就给她们打开了后来买的这个,我尝了不好喝,当时就跟老公说:咱们为了省5块钱,多花了20多元,而且还不好喝,怎么有种上当的感觉啊?!
舍: 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也就是扔东西
比如:我们可以把不需要的东西捐赠或者二手卖出去。
我家是双胞胎,孩子衣服鞋子都是双份的,刚有孩子时不显,随着她们慢慢长大,衣服鞋子越来越多。小孩的衣服鞋子一般就穿一两季,好多衣服都没怎么穿,有些洗干净了就跟新的差不多。我结婚算是比较晚,亲戚家孩子都比我家的大,所以想送人也没地儿送,我就一点一点的都往橱柜里放,就这样越堆越多,橱柜里满满当当的。
离: 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我觉得自己应该也算的上是一个比较怀旧的人,记得去年一个洗衣服用的塑料盆坏了,那是我没结婚时买的,跟着我好几年了,当时自己还难受了好久,舍不得丢掉。
我有一双拖鞋,记不清是初中还是高中时买的了,只记得是我母亲花5块钱买的,算下来也跟了我十几年了吧。因为结婚时说是让穿新拖鞋,所以结婚这几年没怎么穿,今年我又穿上了(因为结婚时买的两双拖鞋都坏了),之前也是舍不得扔掉,鞋子好好的,扔掉了觉得可惜。
有一件短袖也跟了我十年了,那是2018年上大学时买的,好像是“唐狮”牌的,偶尔也会穿穿。
前段时间收拾衣服,找出来一些不怎么穿的,让侄女过来挑一挑(侄女现在比我还高一点儿,而且很瘦,是我想要变成的样子,高挑),看上的就拿去穿。侄女挑了几件合适的说到:二婶婶的衣服都好看。
一. 如何掌握断舍离的机制?
1. 物品要有用才有价值
2. 要跟当下的自己相适合才有价值
3. 物品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有价值
二. 为什么我们难以做到断舍离?
1. 客观原因: 我们处于物质泛滥的社会
商家为了让你买越来越多的东西,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陷阱,最常见的是“捡便宜心里”和“折扣陷阱”。
比如:为了花掉10元优惠券,本来没什么可买的,确费尽心思去想,该买什么,最后花掉100块。像我为了用5元购物券,多花了好几十,结果东西也不怎么好。
我们之所以难以做到断舍离,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社会不正常的消费主义之风的影响。
2. 主观原因: 我们难以扔掉东西
a. 逃避现实型:
这种人无法断舍离,是因为开始压根就没想过要去收拾。乱就乱吧,反正我也不在乎,我又不是24小时都在这里。
比如: 单位乱了,只要挨到下班就好了;
家里乱了,反正我很少在家;
寝室乱了,反正就是个睡觉的地方而已。
b. 执着过去型: 有些东西充满了回忆,时间久了也有一定的感情,但它们确实也没啥用,平常也没动过看过,但就是舍不得扔掉。
c. 担忧未来型: “以后总会有用的”
看到每样东西都觉得以后可能会用的到,这就像一个自我催眠的魔咒,让家里的“破烂”越堆越多。
三. 如何才能让自己做到断舍离?
1. 意识层面:
a. 把时间轴放在当下的自己
b. 舍弃冗余的物品和信息
2. 行动层面:
a. 给自己充足的动机,一切从扔东西开始
b. 整理和归纳:
三分法: 不要一下子做出细致的分类,可以先分成三类。
七五一原则: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物品只占七成; 看的见的收纳空间,物品只占五成; 只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物品只占一成。
方便为上: 物品的摆放以使用方便为上,最好只需要一个动作就能取出来。
四. 做到断舍离后自己会有什么变化?
1. 我们的生活就会像人体一样,能够自动调节
2. 可以带来更好的生活前景,提升个人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