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灵感来自哪里?一一写作悟(12)

2021-03-21  本文已影响0人  Jjt芝加哥

齐帆齐微课

2006/5/在美国纽约哈得孙河的游船上

陈忠实我们都知道,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白鹿原》我们更知道,陈忠实的枕棺之作,中国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佳作。

在其作品获奖后,陈忠实谈到小说中最具悲剧色彩的女性田小娥的创作灵感的产生过程。

陈忠实说,那是我在查县志的时候,查到连续三本《贞妇烈女》卷,专门是写这个县贞妇烈女的,那个时代推崇的就是贞妇烈女,立一个功德牌。头一本县志上还有对这个人的一些简单“事迹”介绍,后面就只有人名了,比如某某村,某某氏,夫姓加父姓再加氏。把你载入县志,已经是很高的规格了。我看到这个以后,受刺激很大,一个女人,丈夫死后就这样活一辈子,我们拿今天的观念,这个女人要经受多少精神、包括女人生理本能上的痛苦!我们今天读到这个都觉得很震撼,可见封建道德对女人残忍到什么程度!

我合上那三本《贞妇烈女》卷县志,深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历史的灰尘,又是怎样沉重的一种灰尘啊!这时我的心中又泛起一个女人偷情的故事,我在乡村工作的20年里听过许许多多偷情的故事,这种民间文学的脚本通常被称作“酸黄菜”。我至今也搞不清楚,是那三大本县志里的贞妇烈女们把我潜存的那些偷情男女的故事激活了,还是那些“酸黄菜”故事里的偷情男女把这三本《贞妇烈女》卷里的人物激活了?官办的县志不惜工本记载贞妇烈女的代号和事例,民间历久不衰传播的却是荡妇淫娃的故事……这个民族的面皮和内心的分裂由来已久。这时,我忽然电击火迸一样产生了一个艺术灵感,眼前就幻化出一个女人来,她就是后来写入《白鹿原》中的田小娥……

咀嚼这段文字,有过文学创作经历的作者,就会感悟到灵感产生的基本要素。深度读书的发现一一个人经历(包括听说游的经历)的勾兑一一想象联接的升华一一潜心创作的形象。

01作家的灵感来自于深度理解性阅读中

灵感说到底就是一种在创造活动中突发式地产生新思维的过程。是人类在科学或文艺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特殊思维方式。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我的创作灵感主要源自这三本书。

迪伦在获奖之后的演讲中表示:“开始听到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我非常惊讶,不明白我的歌到底跟文学有什么关系。我仔细梳理了我的歌曲与文学的关系,试图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传达给大家。”

迪伦说,从语法学校里阅读的《堂吉诃德》 《艾凡赫》 《鲁滨逊漂流记》 《格列佛游记》 《双城记》等作品给予自己认知人生的方式、对人类社会的理解以及衡量事物的标准。这些书里的主题会有意无意地出现在自己的歌里。当他想要创作一些人们从未听过的歌时,这些主题便是基础。他还特别提到,古典文学也是他的灵感来源之一,例如《白鲸》 《西线无战事》和《奥德赛》,并就自己对这三本书的理解进行了详细阐述。

他认为,对这三本书深度理解性阅读,让他获得了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一一对世界无限的探索和人类共通情感的挖掘。他的内心总是回荡着荷马的呼唤

:“缪斯,请赐我灵感吧,让我唱出这故事。”

02作家的灵感来自痴迷的想象中

2013年9月15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台湾佛光山演讲时称“我很多创作灵感来自于梦境。”

他认为很多源自梦境的创作灵感,结合脑海中的既有讯息,让他的创作题材浮现,于是一部部文学作品应运而生。

梦境是想象痴迷化结果。

对文学来说,想象就是一种认识、创作和创造。有了想象,有了不同以往、不同他人的想象,才有可能形成新的认识,形成思想,形成追求,形成新的创作。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在不断想象之中不断地激活创作与创造,从而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因此,想象是一切灵感产生的基础。或者说是滋生灵感的温床。

我们可以从陈忠实回忆巜白鹿原》创作过程中,产生的写作现场与小说人物环境的种种心理错觉,体会沉浸式想象的整个梦幻般的情境。

陈忠实回忆说,我在小书房里骤然间兴奋起来,甚至有点按捺不住的心颤。在这一瞬,我清晰地感知到我和白嘉轩、鹿三、鹿子霖们之间一直朦胧着的纱幕扯去了,他们清楚生动如活人一样走动在我的小书房里,脚步声说话声咳嗽声都可闻可辨。这是厦屋爷的呻唤声,扯开了那道朦胧的纱幕,打通了我和白嘉轩那一茬人直接对视的障碍。

03 作家的灵感来自于沉醉的创作中

让我们再回到陈忠实的枕棺之作《白鹿原》的创作。

陈忠实出生在西安东郊白鹿村原下的蒋村,年少就在这片黄土地上挖野菜,拾柴火。白鹿原的春夏秋冬、草木枯荣,陈忠实再熟悉不过了,他了解白鹿原的办法,一面走访上年纪的老人,另一方面,也查阅了有关白鹿原的县志。

为了完成这部

从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子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祖屋,潜心写作。四年艰苦的写作,每天想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他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样深。

陈忠实大多数时间都躲在西安市东郊老家旧屋里,一求耳根清净,二求读书,弥补文学专业上的残缺。三求消化他所拥有的生活资源,创造出质量上越来越高的文学作品来。

1992年3月25日,近50万字的《白鹿原》终于画上句号。

04  作家的灵感来自孤寞的旅行中

旅行是经历的一种。

歌德说,“我把自己视作一个旅行者”。

在他看来,一个旅行的人,所看到的经受到的一切就只使他惊奇而快乐,并且,人在旅行时没有过去,旅行本身就要求着卸下过往,人看到的就总是全新的事物,并且是那些事物本身。这既是遗忘的艺术,更是新灵感的源泉。

在西方国家的许多作家有目的去旅行,为了创作而旅行。其实,这种旅行用我们的思维来理解就是深入生活!

在盘点完历年诺奖作家后,你就会发现,不少作家的创作欲望和灵感源泉都来源于旅途中的经历和风景!

海明威说:不在路上哪来的灵感。

要说爱旅行作家中,海明威一定上榜。出生在美国的他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脚印,和说不完的故事。旅行在人迹罕至的大自然中,是海明威一生的兴趣,也是他一辈子创作灵感的源泉。

20世纪30年代普遍被认为是海明威创作的低谷时期,却也是海明威旅行的黄金年代,为了观看斗牛、打猎和捕鱼,他周游列国,西班牙、非洲和古巴更是常驻之地。

在西班牙曾观看过几百场斗牛后他写下了《死在午后》和《危险的夏天》;非洲草原上的狩猎给予他《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的雪》、《曙光示真》等作品的创作灵感,肯尼亚安博塞利国家公园SOPA 酒店的墙上,至今还挂着很多海明威的狩猎照片。而在古巴的旅居时光,海明威又靠自己的捕鱼经历和积累的海洋知识,写出了《老人与海》,“两个人”酒店的511 房间,哈瓦那东南方向圣弗兰西斯科·德·保拉小镇的维希亚庄园(现为海明威博物馆),海明威出海钓鱼的柯济玛尔(Cojimar)海湾小渔村,都是如今古巴旅游必去的打卡地。

1928 年,29 岁的海明威来到了基韦斯特,在基韦斯特的十多年小岛生活是海明威的创作旺盛期,《有的和没有的》《午后之死》《乞力马扎罗的雪》等很多名篇都诞生于此。海明威的旧居如今作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邋遢乔酒吧还在1979 年创办了“海明威模仿大赛”——这成为年度海明威节庆的重要部分。

在西方,海明威式的灵感无独有偶。

2018年、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授予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波兰作家,彼得·汉德克,奥地利作家。他们敏锐且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不禁让我们发出感慨,这些灵感源泉究竟来自哪里呢?

答案多与旅行有关!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当代波兰最具影响力、也最具活力的小说家之一。她除了心理医生的经历外,创作灵感几乎都来源于大自然。早些年,托卡尔丘克经常到世界各地旅行,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她的早期作品《书中人物旅行记》就是讲述发生在17世纪的法国和西班牙,一对相爱的主人公对“神秘之书”的探寻之旅。透过书中描绘的当地风土人情我们可以读出作家对旅行的痴迷。而彼得·汉德克在90年代中期也写过多篇游记,例如《梦想者告别第九王国》《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和《冬日旅行之夏日补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