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与父母和解》
当我选择这本书的时候,初心是希望书中可以提供方法解决儿时与父母相处遗留下的无能感。所以在我初读完这本书时很失望的感觉这是一本没用的心灵鸡汤,不过为了写书评重新翻过两三遍时,才明白作者写作的初心就是想客观的介绍你在与你所拥有的的独特父母相处时遗留下的童年创伤。
因为没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导致我们成年后在与其他人相处时会出现一些因为不信任导致的无能感。这些包括与人相处会有困难、无法在人前示弱、无法感觉自己的感受、常常无端发火。
通过自我分析,我觉得在我与父母相处中遗留下的童年创伤应该是无法在人前示弱、常常无端发火。
书中解释无法在人前示弱的根源是儿时在我们向母亲示弱时被拒绝,所以只好从弱小转而让自己更强大,强迫学习自我安慰。在与母亲的相处过程中逐渐的不相信世界上有“安全基地”的存在。
我的经历是在小时候一些认知养成于母亲的抱怨,母亲的话让我觉得作为一个无权无势、家族里的亲戚同样也无权无势的农民的孩子,在处理和别人的关系时不可以任性,因为没有人有能力为你解围;生场大病都怕家里的钱不够治病;遇到委屈时不愿意向父母倾诉,因为心里有一种意识,觉得自己的遭遇父母无力解决。从而形成一种心态,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对于后果无法预料的冲突就强忍着不发泄,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对于父母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逐渐养成了“女汉子”的性格。
书中解释常常无端发火的根源是母亲对我们的不信任,使我们内在处于一种“无法信任自己”的状态时,所看到的环境往往是“别人不相信我”或“别人不尊重我”。当遇到这些状况时我们会不可抑制的发火。
母亲常常对我的社交能力持怀疑态度。往往会有一部分人社交能力很强但内心深处并不信任自己或者是唯恐别人质疑自己的社交能力,从而又会极力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但不管社交能力如何强悍,对社交中的芝麻小事异常敏感,只要感受到别人的质疑就会发起攻击。对于我来说,虽然不会将愤怒发泄出来,看似性情温和但遇到类似情况时心中总是充满火气。
目前我还没发现书中所介绍的其他十二中童年创伤,所以如果有想要了解内容的就自己看书吧~
那么接下来书中介绍的是六种类型的母亲和六种类型的父亲。
据我判断,我的母亲应该属于情绪化的“气象台母亲”,记忆中儿时母亲对我的态度已经有点儿模糊,但是记忆中有一件很清楚的事儿是愤怒的母亲将不想去上学的我,应该是不小心的推倒导致膝盖受伤,事后又很埋怨自己的坏脾气和不小心以及在母亲成为奶奶后照顾孙子时大开大合的脾气,决定了我对母亲的定位是情绪化的“气象台母亲”。
“气象台母亲”对我们最大的心里破坏是:她们制造了一种“双重束缚”的情感,一下子让我们觉得被爱,一下子又让我们觉得被讨厌。在这种情感的夹击下,我们变的想讨好别人(当我们期待兴奋性情感出现时),或者变的叛逆不易亲近(当我们预期挫败性情感出现时)。追根究底,是因为我们已经无法信任别人,也不在相信自己对情感最直接的反应。
而我在与他人相处时最显著的情感体验就是时而温柔可爱热情开朗,有时莫名的冷漠疏离、不易接近,这种心理状态更容易展现给朝夕相处的人。这种心理状态在初中时代曾被同桌清晰的指出过,有时候很热情可是有时候莫名的发脾气,特冷漠。明明知道这种莫名的冷漠,想要改变却又无能为力。
因为心里的感受度太强,所以面对任何人时都仿佛回到与母亲相处的不稳定经验中,但我们内在有一种很微妙的心理机制:越是明知道这是人生困境,就越想通过重复困境去超越它!渐渐地那个“别人都很情绪化”的经验会在生命中不断重复。其实,真正情绪化的是那个活在过去经验中的自己。
书中介绍了四中类型的父亲,其中我觉得我的父亲相对来说符合权威的国王父亲,但是我父亲本身不像书中所描述的国王父亲的表现,他大多数时间很和蔼,也会开玩笑,但我却无法从内心和父亲建立亲密关系,也许不是父亲在排斥我而是我不自觉的抵抗父亲。不过我对父亲的态度与我对待权威领导者的态度特别相似,不亲切,不放松,忍不住想要保持距离尽管心里想的是要缩短距离。
父母有他们的过去和故事,他们可能确确实实伤害过我们,但怨恨他们却永远无法让自己快乐。更何况怨恨的背后,并不是真的气他们当年做了什么,而是气他们没能给我们一个健全的家庭,害我们无法培养出完整的人格。
与记忆中的父母和解,原谅父母对我们人格塑造中产生的消极影响。意识到原生家庭的问题是我们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第一步,而这本书就是这第一步,我收回之前认为它是心灵鸡汤的看法,因为它本来就没打算要解决问题,它只是想提供一份说明供我们认清自己的问题,建议我们宽容父母在塑造我们性格中产生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知道了自己一些情绪的根源来自于哪里,但是我仍然不知道如何控制这些不由自主出现的情绪,也不知道如何主动的从内心建立与父亲的亲近,也许机缘巧合我会读到另一本书来解决这些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