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心流状态”:成就你的幸福人生

2020-03-21  本文已影响0人  知行智库

幸福人生,是我们每个人都想拥有的,但是,获得幸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幸福之所以难能可贵,是因为宇宙初创时不是以我们人类的舒适安逸为准则的,加上人们的欲望很难满足,追求知足长乐也是阻碍重重。同时,幸福这种好的生存状态,只是一种附带现象。因为我们直接追寻的并不是幸福,而是把自己变得复杂后,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找到乐趣的状态—幸福。

就像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说的:“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入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

可见,幸福不是存心去找就能找到的,它是在复杂过程中找到乐趣状态后呈现的附带现象。而这个副产品和心流体验密切相关,也可以说,心流就是幸福的代名词。

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通过研究大量案例,开创性地提出“心流”的概念。《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这本书系统阐述了有关心流理论的相关内容,包括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如何获得心流状态,达到最优体验,以及从日常生活到休闲娱乐和工作等各个方面,给读者提供提升幸福感的行动指南,帮助我们找到快乐的源泉。

快乐的源泉,源自心流。当我们达到心流状态,获得最优体验,我们就找到了幸福。

1.

心流是人类普遍生活本质的存在,但不是恒常的现象,而是人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瞬间展现的灵光。

不要以为只有顺境时才能体会到心流,逆境中,甚至是最艰难时刻也可以体验到。因为这种状态是我们自己控制并创造出来的。换句话说,像癌症病人这样遭受不幸的人,并不会必然与幸福绝缘。如果病人们能在痛苦或压力中,掌控自己命运,那他们的人生自然丰富、璀璨和幸福。

只是这样的过程,需要他们掌控自己的意识,为达到心流状态创造条件。

那么,什么是心流呢?

“心流”指的是我们在做某件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后会有一种充满能量且非常满足的感觉。比如,游泳、爬山、打球、阅读等时候,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心流状态。

在契克森米哈赖看来,心流状态的获得,即幸福与否,取决于我们内心是否和谐,而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握意识开始。

因为获得心流背后的更大逻辑是,我们要通过锻炼控制自己的意识,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2.

意识,并不是什么神秘之物,它和我们人类其他行为一样,都属于生理作用。它凭借着构造复杂的神经系统来运作,很多时候它可以自主的。

从现象学角度来说,意识是某些我们能感觉到,而且有能力引导其方向的事件,诸如情绪、感觉、思想、企图等。而这些我们看见、感觉、想到、渴求的事物,可以看作是我们所能操纵利用的资讯。

因此,我们把意识可以看作是经过刻意排列组合的资讯。我们人类就是根据这些资讯,加以评估后,由身体做出适当的反应。

由此说来,意识反映的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人生。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听见、看见、觉得、希望的东西及遭受的痛苦的一切的总和,都是意识带给我们的,它与主观体验的现实紧密相关。

心流体验,除了与意识相关外,还与注意力有关。

因为控制意识,最明显的指标就是我们能随心所欲地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而分心。心流体验就是需要专注在目标上,如果没有这种专注,我们就无法获得最优体验。

注意力,即是负责从众多的资讯中挑出相关的资讯,以及从记忆中抽取相关的参考数据,然后评估事件,并决定采取正确的对策。它不仅决定哪些事物能进入意识,还要带动其他心灵活动,比如回忆、思考、感觉,以及做决定。因此,注意力就是一种“精神能量”。

这种精神能量,我们人类可以控制,它随我们使用的能量变化而变化,也是改善体验品质的最重要的工具。

只要我们能通过控制意识,进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我们就可以找到快乐的源泉,即有可能获得幸福。

3.

在了解心流体验与意识和注意力均相关后,我们来看看构成心流体验的要素有哪些。

契克森米哈赖在书中用八项元素来概括:

第一,这种体验出现在我们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时。

第二,我们必须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

第三,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

,即时的反馈。

第五,我们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

第六,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

第七,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

第八,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

这些元素结合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带来无比的报偿,并扩展成极大的能量。

这里,我们看到,想要达到心流状态,需要一件目标明确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事情,而且我们的能力可以接住这个挑战。如果挑战接不住,我们会产生焦虑;如果事情没挑战,我们又会产生厌倦。

另外,我们特别专注于这件事,全神贯注,忘记自己,忘记时间,并能体察到所有相关信息。同时,不管工作多复杂我们都不觉得费力,而且有强烈的愉悦感。这样的体验过程,即是心流状态,而愉悦感就是幸福状态。

比如,爬山之所以给人带来心流体验,就因为爬山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而且需要全神投入其中,让人忘记时间,忘记自己。当一步一步往上攀爬时就是一个即时反馈,进而产生强烈的愉悦感。其实,爬山那种心流体验,不是为了到达山顶。因为爬山除了爬山之外,没有别的理由,它完全是一种自我的沟通。爬山本身就是目标,爬山的过程就是幸福的来源。

4.

心流体验,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最高级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它并不是哪些人的专利,哪怕你是深处痛苦和挫折中,也依然可以获得心流。因为它是一种我们可以参与其中,并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过程。

主观体验不只是人生的一个面,它就是人生。一个懂得在生活中找到心流的人,就是能用意识控制自己主观体验的人。

我们看到,只有懂得如何把无助的状况转变为新的心流活动,并加以控制的人,就会自己找到乐趣,并在考验中锻炼得更坚强。

我们以学习唱歌为例,来看看人们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达到心流体验,以找到快乐和幸福的。

1)注意力。当人们学习唱歌时,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上面,自己控制意识,使大脑思维专注于唱歌这件事,其他想法不在大脑里。

2)愿在为之付出的目标。学习唱歌是人们的目标,且是自己非常愿意去完成的目标。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挑战,这个挑战在他们可以应对的范围内,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3)即时的回馈。当学会唱一句时,就会有即时反馈,并成为继续学下去的动力。

4)全神贯注于此,达到忘我的状态。人们在学的过程中,会全身关注于此,达到忘我的状态,就觉得时间不存在,自己不存在。

这时,人们内心感受到的是愉悦,即心流状态,学习唱歌就会成为他们的一种乐趣。可见,这样的乐趣不仅带来快乐和幸福,而且自己也得到了成长。

心流,就是快乐的源泉。

我们通过控制意识,集中注意力于目标,获得内心的秩序,以达到心流体验,进而得到幸福。

心流(Flow),也有别名以化境(Zone)表示,亦有人称之为神驰状态。心流的定义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心流产生时,人会会有高度的兴奋感及充实感。专心致志,臻于化境即使宇宙之大,万物之多,也能置身事外,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倘若工作总能进入这种状态,估计效率会大大提升,工作也会更充实开心。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如何让自己在工作中更多地处于心流状态?本文编译自medium的原题为“How to Master the Flow State”的文章。

在上世纪20年代早期,有一位年轻作家一时灵感枯竭,写不出新故事了。他身无分文。天气正冷,于是他坐在壁炉边吃橘子,把橘子皮丢进炉里,看着迸溅出的蓝蓝火光。

他转头看向窗边,窗外的巴黎一片寂静。他告诉自己,“不要愁,以前你能写出故事,以后你还是能写出故事的。”

我们在谈到出色的工作能力时,常常提到一个词“心流”。这是一种很难捉摸的精神状态,身处其中的人有如神助,直觉会直接牵着你走出眼前的迷宫,灵感如泉水般涌出,仿佛自己有无限的天赋,注意力集中,持续保持敏锐。同样是专业人士,正式这种对进入心流的把控,将天才和精英区分开来。

“心流”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一种全身心投入某种活动的精神状态。提出这个概念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在其著作《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中说,这是一种完全沉浸在某件工作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人感到充满活力,精神高度集中,忘记了自己和周围一切,并且从这件工作中享受到愉悦。

心流(Flow),也有别名以化境(Zone)表示,亦有人翻译为神驰状态,定义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感及充实感。

运动员在比赛前常常有各种仪式,希望自己几小时后可以在比赛中进入心流状态;创意工作者也经常很沉迷于仪式感,养成早上做某些事情的习惯,一边接下来进入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一天下来卓有成效。而对普罗大众而言,最大的挑战不是自己在进入心流状态的时候,具体是在做些什么,而是压根就不知道这样的状态是什么感受,因为从来就没有过这种感受。

故事开头的年轻作家又一次起身来到打字机前,这次,他文思泉涌,手指在按键间起舞。事前,他也没有像现在的专业人士那样走很多“形式”。他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海明威,他知道,怎么开始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怎么结束这一天的工作。

“我已经学到一个教训,永远不要完全‘挖空’自己的文思之井,总是在井里还有可挖掘之处的时候停下,不要让它枯竭殆尽,让灵感的井可以在我夜间休息的时候再生。”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坐在桌前好几个小时,一点灵感都没有,脑子被“堵住”,也没法集中精神。突然间,一道闪电般的光出现在脑海里,你马上找到了合适的词,想出了正确的答案,完美的设计。看似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清单,终于像大山一样被征服,匍匐在你的脚下。这时候,你就成功了,你到达了应许之地,进入过心流状态了。

过了好几个小时,下班了,你却没想走,毕竟,好不容易效率这么高,怎么能事情没做完,留着明天做呢?你想好好利用自己的状态,把其中的价值尽数榨取,一滴也不要放过。

最后,熬到很晚,你筋疲力尽,但是心理很美,下班回家。

国际象棋神童韦茨金(Joshua Waitzkin)写过一本书,《学习的艺术》(The Art of Learning),其中提到他和滑雪传奇选手基德(Billy Kidd)的一场对话。他问基德,在滑雪比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3个转弯点是哪三个。

“在滑雪比赛中,最重要的3个弯就是你上缆车之前,最后划过的三个弯:这是一个比较微妙的时点。通常这时候坡度较缓,挑战比较小。很多人就会粗心大意,不注意控制好自己的肌肉,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保持正确姿势上。在坐缆车上山的过程中,潜意识会将不良的姿势内化。基德说,如果上山前最后的三个弯动作精准,潜意识就会内化精准的动作。”

Joshua Waitzkin是美国国际象棋选手,武术竞争者和作家。小时候,他被认为是神童,并在1993年和1994年赢得了美国少年国际象棋锦标赛。

那心流状态估计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工作结束时已经头晕眼花,筋疲力竭,迷迷糊糊了,这样的感觉也会被内化。你加班加到深夜,直到不能继续才停下,这天的工作可能很有成效,但是这种“身体被掏空”的感觉,还会一直跟着你,第二天上班,同样无精打采。

心有不甘的赌徒常常说,“要不是最后一手我运气不好,我早就富了。” 但是少有的能笑着回家,本钱翻倍的赌徒就知道,得在自己运气变差之前收手。

海明威知道,灵感迸发确实可遇不可求,但是不是每次你文思泉涌,都要把自己榨得干干净净。他会在自己仍有余力的时候,就起身停止工作,让灵感始终留在他身边。

很多艺术家和企业家都恨不得拿头撞墙,撞出几个点子来,但是海明威从来不把这样的情绪带到自己的工作中,他会在“掏空”感内化在自己心里之前,就停止工作。这样,等他再开始码字的时候,自己就知道从哪里下手。

“我会一直工作到自己觉得事情做得差不多,有成果了;我停下的时候,也总是知道下一次该从哪里入手。这样一来,我第二天开始时,就知道从哪里着手。”

但是现在社会中有一个潜流,特别是在创业圈子里,一直将“努力,直至筋疲力尽”作为信条,鼓吹工作不死不休的精神。人们不断在研究,睡多长时间可以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暗地里较劲,看谁能睡觉睡得更少,干活干得更多,仿佛谁能在高压锅里活得更久,谁就赢了。

可想而知,在高压锅里活得最长的,就是知道自己要在被煮透之前跑出来,第二天再战的人。

你应该像海明威一样有勇气,告诉自己的灵感缪斯,“今天做的够多了,咱们明天再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