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头冬日小点:蛋烘糕
若要问起成都街头什么小吃与冬日最相配,那一定少不了蛋烘糕。
裹紧外套埋着头匆匆往前走,一不小心就被热腾腾的香气扰了神。
反应过来时,已经站在标着“蛋烘糕”三个大字的小摊前了。
相传蛋烘糕始于清代,清道光廿三年,成都文庙街石室书院旁一位姓师的人从小孩办的“姑姑筵”中得到启发。
遂用鸡蛋、发酵过的面粉加适量红糖调匀,在平锅上烘煎而成。
因吃起来酥嫩爽口,口感特别好,成为四川一道名点。
就像这朴实无华的名字一样,蛋烘糕的做法也尤为简单。
在面粉中放入蛋液和红、白糖化成的水,搅打成稠糊状,半小时后再加入酵母和适量苏打粉。
这样一来,面糊就算调制好了。
舀一勺面糊倒进提前烧热的凸底小铜锅,拿起锅柄在空中轻转,使面糊铺满整个烘锅。
再盖上配套的小铁盖烘,至最外有了层焦黄酥脆的壳即可。
但是蛋烘糕的烘制极为考验火候,大火易糊,小火难熟,因此得常常用铁夹挑着翻看。
等到外壳可轻松挑起,不会粘锅,内里鲜嫩疏松,就算完成一大半。
各式馅料提前做好,放在一个个无盖的铁盎里,摆成齐齐整整的长排。
内馅放进圆整的饼皮中,铁夹挑起半边压过去,成半月状,油纸一包,便做好了。
都说川菜调味多变,融会南北口味,蛋烘糕的内馅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若是好甜口,有清甜的果酱和浓郁的奶油,还能再配上一勺奥利奥碎。
若是好咸口,也有大瓶的花生酱和碾磨好的花生碎。
或是想吃点味道重的,可以选酸辣土豆丝、青椒火腿或者肉沫酸豇豆。
本地人最常选的两个口味就是奶油肉松海苔和肉沫酸豇豆。
刚出锅的蛋烘糕滚烫,奶油融化成奶泡的口感,流动性很强,有点像奶茶上浮着的奶盖。
蛋烘糕内里疏松多孔,被奶油浸润后更加松软香甜。
肉松的咸香中和了奶油的甜腻,薄脆的海苔片又增添了一点嚼劲,让人欲罢不能。
肉沫酸豇豆口味,则更能凸显出蛋烘糕外皮的鲜甜。
豇豆浸泡发酵后酸爽劲脆,猪肉沫使豇豆吃起来不会过咸。
口感层次丰富又鲜明,一个蛋烘糕吃完,收获了意犹未尽的心满意足。
凛冽的冬季,回家路上买一个蛋烘糕吃下肚,胃一暖,似乎连生活的琐碎也被这一口温暖所慰贴了。
小摊前翘首等待蛋烘糕出炉的人群中,有刚下课的高中生,叽叽喳喳谈论着明星八卦。
也有提着菜篮的婆婆,她的小孙女正踮着脚认认真真选口味。
还有打扮精致的白领,安安静静地站在一旁刷着手机。
有着不同烦恼的人们,都在等待着,蛋烘糕所带来的暂时遗忘烦恼的魔法。
美食对人的治愈,大概就在于享用完之后油然而生的努力生活的勇气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