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先有感动之心,才能做感动之事
和朋友谈论现在年轻的一代,00后或10后的这一代人,不知道是怎么了,好像很多孩子在追求自由、个性的同时,变得自私,只关注自己内心的感觉,不理会自己行为会不会给别人带来妨碍或伤害,特别是对于父母长辈的态度和反抗,好像成了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
这让我想起,我在一个满是大学生的读书群里,分享了一段关于本能与文化的话题,意思就是说父母爱孩子扎根于动物性的本能,即使再凶猛的动物都有爱孩子的本能,但要把这个爱反过来呢,也就是孩子去爱父母,这就是文化。
在群里刚一提到孝这个字,就好像油锅里投入一勺水,立刻就炸了。这群孩子好像听到这个字,就被扎到了肺管子里。你一句我一句就变成了,对父母行为的控诉,对孝的不理解。
我听了,只讲了一句,我还没有讲孝的内容,只是提到了一个字,就变成了大家声讨父母的大会,这已经说明很多问题了。
老子讲:人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慈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本能,是动物性的,而孩子对于父母的反哺是文化,需要教育,这时候才会有“人”的出现,人与动物的一个区别就是文化。
孩子们的反抗也说明了这种教育的缺失,他们意识不到,当自己这种对父母的爱,也就是孝道丢失的情况下,已经丧失了为人的基础。
一个连自己父母都容不下的人,怎么会容得下别人。一个道德有问题的人,怎么会成为可以托付重任的人,更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修持者,因为修持的基础是道德没有问题。
父母爱孩子是无条件的,不会要求孩子的反馈,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少走自己的弯路,希望孩子能够超越自己。这种期盼可能会带来一些激进的行为,让还不懂世事的孩子反感。但父母没有让孩子感恩的想法,他们只是做自己本能的事情,所以,父爱母爱也不用被特别称扬,这只是本能而已。
孩子没有感恩之心,是文化的缺失,是家庭教育当中的缺失。文化的缺失是大环境造成的,人们在快餐文化之中,丢失了中华文化的根基,特别是五四之后,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更是致命的,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该去糟取精,不能像给孩子洗个澡,倒洗澡水的时候把孩子一起泼掉了。
我的父亲没有打骂过我们一句,只是因为爷爷在那个时代,被打成了右派,改变了自己的儿女的生存,我的父亲不想让自己的儿女受同样的委屈。
做父母的应该反思自己,孩子也应该反思自己,在反思之中,心平气和之下,找一条和解之路,让彼此能够有沟通的可能性,也让断裂的文化有新时代的生机和意义。不能等到孩子成为父母的时候,被自己的孩子反噬,那损失就更大了。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理论,但不能把这些学来的当成自己辩解的理由,指责父母的工具。你追求自由,展现个性,完善自我,都没有问题,但要想到自己做为一个人的基础是文化,是一颗柔软而感恩的心。
人是有自私性的,但对于自己关注太过,就会忽略掉内心的感受,忘记了人的根本感情。孝不是束缚,而是一种内心的感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这个行为不是规范出来的,而是自然地展现,所以,谈再多的理也打不到一个人的内心,而一个人的行为却可以感动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