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读《茶经》· 真正的茶人到底是谁?
今天进入《茶经》第二章——《二之具》。
这一章详细介绍了采茶、制茶、藏茶的一系列十多种器具,从形状、质地、尺寸到用法、功能,一一详细列举。
跟我一起读《茶经》· 真正的茶人到底是谁?先看采茶工具。
原文:
籝(yíng),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jǔ),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采茶的工具叫“籝”,就是筐、笼一类的盛物竹器。
这个“籝”,又叫篮,又叫笼,又叫筥。
什么材质呢?用竹编织的。
容量有多大呢?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
什么用途呢?茶人背着采茶用的。
陆羽之为茶圣,《茶经》之为经典,可谓当之无愧!行文极其精炼,无一个字多余。区区三十二言就把采茶工具的名称、别名、材质、容量、用途说得清清楚楚。啧啧!摇头赞叹!
这里第一次提到了“茶人”,是不是跟我们今天满天飞的“茶人”意义一样呢?
当然不是的。
陆羽《茶经》所说的“茶人”,是指“采茶之人”、“制茶之人”。
跟我一起读《茶经》· 真正的茶人到底是谁?我们今天随处听到的所谓“茶人”,往往是指那些穿着好看的传统服饰、美丽雅致的妆容、精致的茶器具、焚香插花挂画,优雅泡茶品茶之人。这跟陆羽所说的“茶人”可谓相去甚远。
真正的茶人到底是谁?他一定是能采茶、能制茶之人。我们所谓的“茶人”最多也只能算是“品茶之人”。
跟我一起读《茶经》· 真正的茶人到底是谁?我认为,要不愧“茶人”之名,至少得走出去,上茶山去,哪怕只是经历和体验。去茶山亲自采采茶,学习茶人如何制茶,对面前的这一杯茶是如何成就的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这对一个茶人或者习茶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学习采茶、制茶,不仅是对方法工艺有基本的了解,更是能体验到采茶制茶的艰辛和不易。此后,饮茶之时,我们体会的就不止是茶汤的香甜,还有茶人的汗水、心血和智慧,对手中的这杯茶会更有一分敬畏和珍惜之心。
我们还是来谈谈采茶的艰辛吧!
跟我一起读《茶经》· 真正的茶人到底是谁?举个例,一斤龙井茶需6-8万个芽头。因为是嫩芽,必须全手工采摘。也就是说,采制一斤茶,采茶的动作需要重复6-8万次。采茶之辛可见一斑。
清朝诗人陈章作有一首《采茶歌》,也讲到了采茶的艰辛。
采茶歌
凤凰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
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
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知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心比莲苦。
采茶得赶早出发,因为茶都生长在高山之上,得“度涧穿云采茶去”。
采茶费时辛劳,“日午归来不满筐”。
喝在口中的茶是香甜的,可谁知茶人的艰辛?“谁知侬心比莲苦”。
跟我一起读《茶经》· 真正的茶人到底是谁?看来,“茶人”不是那么好当的。采茶也不是衣着光鲜亮丽、面容白皙姣好、青山绿水、阳光明媚、微风拂面那样的风景片。
真正上茶山去看看就知道,根本见不到“风景片”那样的采茶场景。采茶人多数是40-6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居多。而且由于长时间受日光暴晒,皮肤黝黑粗糙。
跟我一起读《茶经》· 真正的茶人到底是谁?清朝诗人张日熙在《采茶歌》中写道:
“布裙红出俭梳妆,茶事将登蚕事忙。
玉腕熏炉香茗冽,可怜不是采茶娘。”
采茶女的装束是“布裙”、“俭梳妆”。我们所谓的“玉腕熏炉香茗冽”的“茶人”,“可怜不是采茶娘”。
跟我一起读《茶经》· 真正的茶人到底是谁?此后,对“茶人”的称谓得谨慎了。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茶人,读了陆羽《茶经·二之具》的开篇第一句,应该心中有数了吧!
所以,以后不敢轻易称“茶人”了,最多就称个“习茶之人”吧!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