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65)
2024-08-22 本文已影响0人
一阅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曾提出一个著名的问题:“我们究竟去哪里?”在那个狂飙突进的年代,绝大部分人的答复可能是“去往未来”,但他的回答则是:“永远在还乡。”他以一种诗人的敏感,意识到看似不断进步、不断奔忙的现代社会,也是一个人们普遍疑惑方向在何方的时代,好像奔忙本身就是目的,而不知道在忙什么。
正因此,他才强调要抽离出来,他说:“同外在世界相比,内在世界仿佛更多地属于我。它如此真切、如此秘密。人们情愿全然生活于它之中。它就是故乡。”说起来,这是现代人都能理解的感受,也是一种长久以来一直被忽视的现代精神。
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是现代社会中普遍而强烈的情绪,用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话说就是:“任何地方!任何地方!只要在我现在的世界之外!”确实,古代人也会向往远古的淳朴社会或偏远的桃花源,但这种逃离现在世界的冲动从未如此强烈。
有个捷克笑话说,某人在办理出境手续时,移民官问他想去哪个国家,他把地球仪转了一圈之后,沉思了一下问:“还有没有别的地球?”——对许多人来说,如果想要另一个世界,那要么是自己动手建一个乌托邦,要么隐遁到一个与现代文明绝缘的香格里拉。乍看起来,前者是积极的社会改造,后者是消极避世,但它们的根源都是内心的不满。
说到底,人类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矛盾体:人们既渴望变化,又想得到平静;既憧憬未来,又惴惴不安。在这个意义上,怀旧并不必然是消极的:它只是意味着人们设想自己应该得到一种更好的生活,哪怕是在梦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