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钟泰国短片在家长群炸了:父母,是世上最懂事的骗子
昨天,知酱写了关于教育安全的话题→8岁女童一个动作致瘫,无知还要毁掉多少孩子
有位妈妈留言说,她把文章发到家长群,很多人都“心头一紧”。
文章评论区有人说家长急功近利,逼孩子学这学那。但她觉得,做妈妈的,平时虽然对孩子有很多要求,心里真正想要的不过是孩子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能有更广阔的眼界。
至于自己,将来能不给孩子添麻烦就够了。
她聊起最近在群里看到的一条视频,很有感触,家长们都不忍看完:
短片开头,是课堂上,老师正在讲台上写板书,学生的注意力却总被教室后方的一位老太太吸引着。
她是芭乍老师的母亲,患有老年痴呆症。
为了照顾妈妈,老师每天带着她去上课,给她喂饭、穿衣、洗脚、擦身体……
但家长们对此颇有怨言:“我也很同情芭乍老师,可是这是学校,又不是他家。”
“这样的话孩子们怎么可能集中精神上课呢?”
“我正琢磨让我家孩子转到别的学校学习呢……”
校长找到芭乍老师,表示学校可以帮忙物色护工,来替他照顾母亲。
芭乍拒绝了:“这是我自己的妈妈,我是绝对不肯让别人代替我照顾的……”
正当他和校长商量时,坐在门外的母亲不见了。
芭乍惊慌地跑出去四处寻找。
已经放学、快走出校门的孩子们听到老师在找妈妈,也瞬间放开家长的手, 加入寻找的队伍。
校园里是大家的呼喊声:“妈妈”、“奶奶”……
短片最后,气喘吁吁的芭乍老师终于在一个路口找到了妈妈。
妈妈看着儿子,只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你不去学校吗?”
催泪走心短片:《我痴呆的母亲》结尾泪崩!_腾讯视频
屏幕外的观众泪流满面:
老师对妈妈的爱日复一日影响着孩子们,所以他们也学会了爱自己的父母;
家长们看着老师,也被他的爱和孝感动;
而最让知酱感动的,则是这位忘记了一切的母亲。
尽管已经记忆模糊,行动不便,但她依然会对着自己和儿子的旧照片发呆;
她唯独记得,儿子要工作,自己不能再给他添麻烦了……
这位母亲的身上,也有着绝大多数中国父母的影子:前半生,他们为孩子付出一切;
等到自己越来越“没用”时,就默默远离、退出,生怕打扰孩子的生活。
在孩子面前,他们越来越懂事……
1
因为爱你
所以不想打扰你
今年中秋,一幅手绘的“家宴图”引起了不少人关注。
天津75岁的高奶奶,本来打算在中秋节召集全家人一起吃顿饭。
但两个儿子都工作繁忙,老人体谅子女工作的不易,于是就画了一幅家宴图,作为中秋节的“团圆饭”。
高奶奶手绘的“中秋家宴图”,令人心酸 / 中国新闻网接受采访时,满头银发的老人依旧表示:“希望子女们安心工作,不要牵挂我。”
看着家宴图的标题“心心相映”,许多人都觉得心酸。
为了儿子生活如意工作顺利,老人甘愿“画饼充饥”,在她心里,只要孩子好,她怎样都可以。
很少有哪位老人,会喜欢独自一人,拒绝“儿孙绕膝”。
可是为了不给儿孙添麻烦,老人们甘愿把团圆的愿望咽下去,只留下一句“我挺好的,别挂念”。
中国式父母,把“呕心沥血不求回报”做到了极致。
黄磊在《向往的生活》中,谈到82岁的父亲和岳父岳母。
父子都在北京,相隔并不远,可惜“大年初二吃了顿饭,就再也没见。”
“我爸他总是说:你别来了,难得回家,还是在家里陪孩子吧……”
岳母生病住院,也想方设法瞒着他和妻子,不到迫不得已,不许孩子来探望。
黄磊感慨:“中国式父母”都有一个特点,叫“不给孩子添麻烦”,所有爹妈都这样。
他也很清楚,等自己老了,会像父母一样:
“将来有一天,你孩子长大的那天,她有了家庭,你也会这么说的。”
黄磊谈中国式父母 / 《向往的生活》孩子长越大,父母越是“无欲无求”:
上学时,爸妈整天把“我在你身上花了这么多钱、你以后可得好好赚钱回报家里”挂在嘴边;
当你真的用第一个月的工资给他们买了礼物时,爸妈又改口道:“不用给我们买东西,我们什么都不缺,管好你自己就行了。”
小时候偷偷看一会儿电视,都有可能迎来一顿臭骂:“不许再看电视了!都看了这么久了?还学不学习了?不担心眼睛坏了?”
长大后,父母却只敢小心翼翼地旁敲侧击:“少玩点手机啊,别再天天熬夜了,身体熬不住的……”
从前被严格的“门禁时间”限制:“放学立刻给我回家,哪儿都不许去。”
后来想回去看看,他们却摆摆手:“别回来了,你忙你的,我们在家一切都好。”
西安某老年公寓,老人因为觉得自己身体不方便,过年过节都不愿意回家 / 视觉中国因为爱你,所以不愿打扰你的生活,不想拖你后腿,不肯给你带来一丝不快。
所以他们脾气越来越好,讲话越来越客气,也越来越懂事……
这世上最大的遗憾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可有的父母,根本不舍得让孩子“养自己”。
2
遗憾的是
我们只会和父母渐行渐远
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固然值得欣喜,但是家里的老人谁来照顾,同样也是一个大问题。
65岁的朱阿姨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五年。
某天凌晨两点多,老伴从床上掉到了地上。
朱阿姨折腾了二十几分钟,根本翻不动老伴。
手机通讯录里,女儿远在成都,亲友都在睡梦中,朱阿姨不知道该找谁帮帮自己。
刚强了一辈子的她,抱着老伴哭了。
《奇葩说》里,有过这样一个辩题:父母提出要和老伙伴一起去养老院,该不该支持?
马薇薇说:“老人提出去养老院,是他们感觉在这个家里不再被需要了。
而我们特别懂事的父母在感觉不被需要的时候,就会特别懂事地做出一个选择:
我离开这个我已经经营了六七十年的家,把空间让给孩子们和他的孩子们。
他们付出了一辈子,他们没有自我,却要容忍自己的孩子,突然有了自我……”
马薇薇在节目中反驳应该父母需要“选择自由”的观点 /《奇葩说》孩子想待在父母的身边,却不能丢开工作;回家尽孝和在外打拼,总是难以两全。
世界越来越大,却离原地打转的父母越来越远。
对父母而言,衰老让他们不再同以前一样“无所不能”。
他们不再懂得孩子喜欢什么,看不出孩子的悲欢,追不上孩子的脚步。
但总还是想拼尽全力,不做孩子的“累赘”。
韩剧《我亲爱的朋友们》里,有一位喜慈奶奶。
因为体谅儿子要照顾怀孕的儿媳,她坚持独自居住,并且在墙上贴了一封写给自己的信:《我自己能做到,我能够独自生活》。
“要过绝对不给别人和孩子造成麻烦的生活;
生病了不要哼哼唧唧,自己去医院;
疗养院是第二故乡,到了该去的时候就笑着去;
如果得了痴呆,一定要听朋友们的忠告……”
她强迫自己,每天读三次,把这些铭记于心。
喜慈老人对着墙上的字条默念 / 《我亲爱的朋友们》后来,因为实在无法独自生活,喜慈主动去了养老院。
在发现自己“变成了孩子的麻烦”时,她选择了自杀……
孩子在不断往前,父母在不停后退。
联系双方的,只剩下善意的“欺骗”。
都害怕对方担心自己过得不好,于是只报喜不报忧。
一句平静的“我很好”,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也是最温暖的情话。
马薇薇在节目中反驳应该父母需要“选择自由”的观点 / 《奇葩说》我们都在用生命讨好对方,可很多时候,陪伴比什么礼物都来得珍贵。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3
生命来来往往
哪有什么来日方长
林语堂曾经总结人生最幸福的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我们总想着,来日方长。
等我忙完这一阵,我就回家和爸妈好好吃一顿;
等我做完这个项目,就带父母去旅游;
等我有钱了,我给爸妈买什么买什么……
可是生命最禁不起的,就是一个“等”字。
贾玲曾在小品《你好,李焕英》里,怀念自己的母亲。
陈赫 贾玲《你好 李焕英》 贾玲后台嚎啕大哭_腾讯视频
十八岁时,母亲去世,贾玲在学校,没能来得及看母亲最后一眼。
十几年以后,她终于在事业上有了成就。可心里始终有道坎:母亲看不到了。
她在小品里一声声对着对去世多年的妈妈诉说:
妈,我给你买了冰箱,双开门的;
妈,那件绿色的皮衣我也给你买了;
妈,你怎么那么爱笑啊;
妈,我现在是一名喜剧演员,好多好多人喜欢我;
妈,我好想你……
贾玲看着张小斐饰演的“妈妈”泪流满面,想和妈妈说的事,妈妈已经没机会听到了 /《你好,李焕英》年少时对父母的衰老不以为意,想着日后“衣锦还乡”给父母更好的生活。
却忽略了,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未来的风光,而是当下的陪伴。
陪伴是什么?
不是同坐在一个屋子里,父母看着电视,而你低头自顾自地刷着手机;
不是明明一张桌子吃饭,父母把自认为好吃的盛给你,而你还在打着电话,说着他们听不懂的事情。
陪伴是,关爱,交流,以及让他们感到被需要。
海南某小区为家在北方、来南方过冬的“候鸟老人”们准备了太极拳班、书法班,排解孩子不在身边的寂寞 / 视觉中国作者甘北说:“我们这样的青年人,甚至是中年人,对衰老知道的太少了。”
他们老了,听不清、看不见、迟钝了,做一点事情就累得气喘吁吁了;
他们不会用智能手机,不懂为什么小小的手机里可以装得下这么多钱;不知道自己常坐的公交,怎么现在就没人投币了?
知酱的同事槽值小妹提起,她曾经凌晨一点多回家时,遇见了一个骑着自行车的老人问路。
老人说,他已经在这一片骑了六七十里了,就是找不到路。
小妹查了手机地图,发现离老人要去的地方还有四五公里。
可是她给老人指路,老人也听不懂,红绿灯怎么走、顺着哪里直行、路口怎么转都不明白,只唯唯诺诺地生怕她没耐心。
她只好找了一辆单车,给老人带路……
就像许多老人一样,操劳了大半生,想抬头看看的时候,却已经被世界抛在了身后。
年迈的父母们可能无法融入到年轻人的时代,但是孩子们,可以主动走进他们的世界。
柳岩在节目里含着眼泪说:“如果亲人健在,有什么都给她们吧,有什么话都告诉他们吧。”
柳岩谈起家人泪目 / 《王牌对王牌》因为真的不知道哪一天,这世上唯一对你毫无保留地疼爱的人,就会离开。
你忙于生计,疲于奔命,你享受人生,追逐梦想,这没错。
但不要等到最后,只能嚎啕大哭,后悔不迭。
趁还来得及,分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知道:
“还是有人听我说话的。”
“我还是有用的。”
“活着是有意义的。”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别离。”
但别离到来之前,别给自己留下太多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