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日方长,要写下去
1.
相信大家读完这篇文章后,会对我们这个群体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首先,为方便大家更了解我,请允许笔者我做一个小小的自我介绍。我,宁卉,02年的男同学,南方人。在天津大学就读,应用数学专业,一个与“文学”八竿子打不着的冷门秃头专业。
可实不相瞒,在写作这方面,我应该算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人”。
我从2014年开始参加各大青少年写作比赛,虽然一直没有入围,但自认为大概还是走在正统的纯文学道路上的,也就自认为大概。
另外我得承认,我写小说的目的说起来还蛮提不上台面的,主要是为了赚零花钱,还有一部分的虚荣心作祟。在读中学时,能够写篇优秀的作文就已经能够在班级甚至年级里被人称羡,何况是在网络上、期刊杂志上发表呢。
当时上百度搜索:稿费最高的青春杂志,因为只会写青春故事(但一点也不疼痛,这也是为什么屡次被拒稿的原因),百度给我推荐了《花火》。
那是2015年的夏天,我在给《花火》杂志投稿之前先在言情小说吧发表了一部分文章,请吧友们评鉴。那就是我与文学初次结缘的时候,懵懵懂懂,尚且摸索不到门径,靠着一腔子热血和强大的虚荣心支撑着。
但事实证明,空有一腔热血顶个屁用。
2.
一开始给网站和青春杂志投稿的时候,我几乎是尽我所能地学习着老师所推荐的名著的写法,自认为文笔奇崛独到,文章之有深度,令人见之忘俗。可我给某编辑投稿一连投了三篇稿子都没有得到回复。直到我投了第四篇,编辑终于忍不住了,回了我一句话——风格严重不符。
我感觉受到了这辈子最重的打击,满心愤懑地去搜罗该编辑手下过稿的文章来看。
……哎哎哎,怎么和我想象的不一样?
我也就是从此时才了解到,原来以及一直以来坚持的传统文学,与当下流行的青春疼痛文学之间真的有着不可忽视的次元壁。
3.
后来有老师建议我去参加新概念大赛试试,于是我二话不说就调整了作战方向,转身投入其中。
也不怕你们笑话,我大概参加了三年三届的新概念大赛,也就是说每一年每一届,我都乐此不疲地写文投稿等名单,再写文再投稿再等名单,周而复始。
第二十一届新概念的名单我是闭着眼打开的。我很不好的习惯是,在承认名单上没有自己之后,反复地去审视那些名字,带着怨妇一般的煞气。
这样的举动我已经重复了三年,一份名单能够消磨掉几十分钟。我跟学长讲过三年的失意,他说你别放弃。他说别放弃的时候我还在读初三,而他在读高三。二十一届我入围时,他读大一。我告诉他这个消息,他也就发了几朵烟花祝贺我。
我奇怪地想,如果在他上高三的那年我入围,他一定会比几朵烟花的“祝贺”要兴奋得多,或许是带着战斗尚未结束时同仇敌忾的味道。
入围前我为自己安排了很多不错的戏码:惊喜,尖叫,雀跃,泪流满面,同时也准备好了触动人心的获奖感言,讲述我的坚持和梦想,感恩父母老师朋友。当我挂断了带来入围消息的电话后,站在学校的电话亭边一时间不知道从何开始。
按照我的计划,这个时候应该红眼圈了,但是没有,像瞬间被输入太多数据的计算机,停留在了死机的画面上。我从插卡电话上拔下电话卡,拼了命地往教室跑去,用尽我在百米冲刺时都没有动用的力气,狂奔,到了教室门前突然刹车,理了理已经张牙舞爪的刘海。
我去抱了抱室友,小声地告诉他,我入围了。室友竟然哭了,我拍拍他的后背,仿佛拍了拍灵魂出窍的自己。我记得我踱回座位上继续演算那道无论如何都算不出的数学题,希望在解开它的时候,我的情绪也可以被条理清晰地解开。
我一直没有哭,可能是三年来习惯了石沉大海所留下的后遗症。三天之后的晚上,我把自己包裹在被子里,大哭了一场,第二天直到中午眼皮才消了肿。所以后面,我一直都与旁人说,新概念是我的文艺复兴。
我知道大家很难从中懂得一二,但参加北大培文杯和新概念大赛,无疑是我从中分裂出来的一部分坚持。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很幸运,还有,我真的好开心。我跟他们讲,我终于能去上海了,能去看看巨鹿路。
就像现在,我从来没想过这些句段以及“新概念纪行”有朝一日能够轮到我来写。
4.
新概念没有颁奖典礼已经很久了。颁奖那天中午我没来得及吃饭,进场时手里还捧着在青松城楼下买来充饥的拿铁。二十一届,也许因为十年逢一的难遇,贴着参赛编号的椅子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百花厅里,颁奖典礼的灯光格外明亮。
讲话,宣布名单,颁奖,似乎也都寻常。记得清楚的是念名单时我抓着朋友的手,大冬天里手心湿了一层。这场比赛的意义并不在于你奖状上的文字,或者你是否拿到了奖杯,可紧张总会有,我确实期盼着过去的三年能够换来一个有着我喜欢的颜色的句点,希望遗憾少一点,或者能被多肯定一些,好让我接下来都会坚定不移地去走。
这些年我写东西一直都是心血来潮,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跟迷路了一样。一年里有时只能写下三四篇小说,写的时候也是写写删删,最后是写下的更多,还是删去的更多也无从得知。
5.
我永远记得初三那年,班主任看到了我墙上写的便利贴,她说她喜欢我写的东西,我一定会成功的。我还记得她会仔细地收藏我每一周的周记。
我打电话告诉她我入围的消息时,她很开心。
这让我想起她说,来日方长,要写下去。
6.
到今天,所有的情绪都已经淡化了。21届公布以后就不太愿意置身其中了,避开了很多话题,没有加入相关的qq群,很多好友申请也都没有同意。倒不是怨念,是渐渐明白它也不能再带来多么巨大的不同。身边的几个朋友,仔细算算倒也很大程度上足够了。幸运的是遇到的都是些很好的人。
聊天的时候跟室友说,我觉得我的2019年之前过得也挺好。我说我觉得很幸福。哪有那么多不幸。确实是这样的。除开找不到我名字的新概念名单,剩下的事情倒也都好。听了很多故事,交了很不错的朋友,每天都算开心,考试也还顺利,期末终于拿了奖学金。
新概念也只是新概念,该遗憾的遗憾过去了,接下来也依然能算得上是被厚待着的人。
因为20年来到简书,写的东西也能偶尔上榜,跟入围新概念带来的冲击感,似乎没什么差别,依旧很满足。
热闹的地方热闹了,冷清的地方也总是好的。上了大学后,自由的时间也变多了于是沉下心来思考过去种种。
7.
最后,还是来谈谈简书吧,我认为这样“百花齐放”的大环境势必会带来不一样的景象。在这个脑洞和文字都能轻松变现的年代,但凡有相应的天赋灵气,只要抓得住潮流风向,愿意去写去练,那么获得可观收入和相应社会地位并不难。
当然也不必执着于钻贝的收益,看开点,想想笔者我坎坷的写作经历,你们才是多么的幸运。
这也就让许多有写作才能的人不再像从前那么担心不能糊口、入不敷出,庞大的市场给了好的写作者出头的希望和一定的保障。
从这些方面来说,简友群体注定会一直扩大,前提是贝价上涨带来的内在动力,不必细说懂的都懂,另外榜单的严格把控,相应的整体创作质量也会有一定的提升。
写到这里,该唠的都唠完了,干脆用当年班主任说的那句话结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