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引导帮你避开家庭教育的雷区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之一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金伯莉.布雷恩,她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儿童教育专家。一打开书,我就被“序言”中的理念深深着迷!我很认同“最能够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的根本保证是深厚的亲子关系”,但哪些抓手可以帮助搭建?我一直在尝试,却踌躇不前。当父母们好奇作者的孩子乖巧的原因时,她的回答是:“我只不过是知道该如何去尊重孩子,所以他才在大多数时候都很合作。”作者让我看到,无论孩子各自有怎样的性格,情感引导都让父母饱含同情和善意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让亲子间感情深厚,让孩子更合作、自立、有责任感。所以,带着期待走进书中,“如何做到真正尊重孩子?”我希望领悟更多!
做为父母的我们,可曾知道:我们本人比任何玩具都更让孩子喜欢和着迷?书中说::“孩子们并不需要智力玩具、电视节目,或者是手机,他们需要的是你!他们真正看重的是和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需要被重视,需要和父母单独相处而不被打扰,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亲密关系!”所以,这本书的核心就是:教父母学习情感引导教育方法,始终尊重孩子,感受他们的感受和需求,保持好亲密关系,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
本书共六章:
第一章以父母管教孩子常见的难题开篇,告诉我们情感引导能帮我们做什么?
第二章讲情感引导的重要性:奠定父母与孩子一生的亲密关系;
第三章是婴儿期就开始种下亲密基因;
第四章:两三岁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时期;
第五章,伴随成长带来的挑战,如何与4到7岁的孩子保持亲密;
第六章是无条件的爱:育儿是世间唯一无法辞掉的工作。
本次,我想重点分享的部分是第一章,请大家尽量避免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方法。
误区一、控制型父母与放任型父母。
案例:孩子们在房间里打闹,妈妈无法忍受这刺耳的噪音。控制型妈妈会大吼:“都给我停下!我被你们快吵疯了!立刻回到房间去,现在就回去!否则饭后没有冰激凌吃,绝对没有!”放任型妈妈对这样的状况,只会无奈地摇头:“哦,这不过是孩子们在乱闹,的确太吵了,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她会任由噪音持续下去。情感引导型妈妈则会先做一个深呼吸,然后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的声音太大了,看来今天的心情都不错嘛!不过你们能不能到外面跑去?我可以帮你们布置一个障碍跑道,好吗?”
案例中,三位妈妈对孩子的回应方式有何利弊呢?很显然,情感引导型妈妈的处理办法既有效又很包容,根本不需怒吼。控制型妈妈要求孩子必须尊重长辈,不会和孩子分享权利,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由于长期受到压抑,会渴望一切可以放纵的机会,当青春期来临,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抓住机会肆虐妄为。放任型妈妈却很难教会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约束和规矩,个性散漫,与人交往中,他们往往会感到恐惧,因为无法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两种家庭的孩子,妈妈无法教会孩子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是非观念和情感认知也遭遇严重的困难。所以他们更容易涉及早孕或帮派活动,因为他们渴望找到一个可以归属的地方和亲密的依赖关系。这些需求,如果在家庭中无法得到满足,孩子自然会跑到家庭以外的地方去寻找。
误区二、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案例:买冰激凌时,小女孩说:“我想要草莓味的冰激凌。”妈妈回应道:“你以前不是总喜欢吃巧克力冰激凌吗?就买这吧!”孩子摔倒了,哭着喊疼,妈妈赶忙安慰:“不疼不疼,一会儿就好了。”这就是忽视孩子感受的典型例子,家长会随便忽略或否定孩子的说法和感受,而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强加给孩子。 情感引导回应法:“好呀,今天你想换个口味,看看有啥不一样。”“你很疼呀,要不要让妈妈抱着你休息一会儿?”情感引导就是一个了解的过程,父母永远会从同情的角度出发,在孩子遇到困难或问题时,询问孩子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只有当父母包容孩子的感受并且表示同情的时候,真正的合作才能开始!
误区三、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我觉得这个误区,是家长们最容易中招的地方,例孩子在家做家务、认真完成作业时,给他奖贴纸,积攒多少张,可以赢得游乐园等玩耍的奖励。 这有什么缺陷呢?
有没有发现,我们在用这种外部奖励手段时,很快就不灵了,孩子失去兴趣了。从孩子长远成长来说,父母更有责任让孩子们知道的是,即使没有奖励也应该去做正确的事情!其实,孩子最希望得到的不是什么奖赏,而是父母的关注。我们可以送给孩子的礼物,但不是对他们行为的奖赏,更不会依靠玩具控制他们听话。孩子如果合作的话,一定是源于亲子间所建立起来的特殊情感;如果不乖,通常是因为发生了让他们不愉快的事情。此时,作为父母的我们,更应该及时去发现问题的根源并加以处理,对症下药,才可治病。要知道,情感引导中同情和安慰的话很快就会消退孩子的不愉快;而用奖赏去贿赂孩子,孩子下次还期望同样的回报才愿意合作。最重要的是,孩子将失去学习恰当表达情感的机会。
误区四、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最有利于孩子茁壮成长的条件是获得父母的支持指导和建议。但我们经常听到很多父母说:“我们从不惩罚孩子,而是让他承担后果。”其实,潜台词就是:“现在你知道后果的严重性了,以后还敢这样做吗?”用消极后果来惩罚,只会引发抗拒,而不会让孩子信服。
那怎么办?就是利用直接后果来教育孩子。不是非要给他上一课,而是让孩子对自己行为的直接结果负责。比如孩子没有按时回家吃饭,所以晚上不准看电视的结果就是直接的,因为看电视和按时回家吃晚饭,没有任何关系! 怎样才能看电视?父母则启发孩子去思考,一起探讨解决方案。
作者说:“他们家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基本上都是遵循这样的程序,因为没必要在必须要做的事情上竞争谁说了算!
除了以上四个教育误区,还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消极的教育方法:
1、打屁股。如果孩子被父母过度的控制,会渐渐养成两种对待事物的态度:一种是不当回事,这样的儿童善于压抑自己的感情,变得内向或暴躁;另一种就是叛逆,这孩子在私下里会伤害无辜的兄弟姐妹妹、同伴或宠物,长大后喜欢操纵别人。
2、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如果你把自己的问题和期望强加给你的孩子,教育子女就不再是一个有趣的过程了,你会让自己和孩子变得焦虑。而当你面对现实的时候,会发现为人父母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甚至是很享受的事情。”对作者的这番话,我深有感触!生活中,尤其是事无巨细照顾孩子的妈妈,总想按自己心里的一套标准去帮助孩子,越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就越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强加给孩子。由于心底的期待在煽风点火,渐渐地,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不再被我们看见、被重视,此种状况,母子的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亲子关系愈加紧张,好玩的事也变无趣了。逐渐长大的孩子不喜欢待在妈妈身边,更喜欢由爸爸或爷爷陪着去玩。
所以,关系是一切!只有与孩子的关系保持亲密,父母才能走进孩子心里,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才能从家庭中得到满足,才能与孩子一起度过更多的快乐时光!
3、无视孩子的天生性格。作者说:“教育子女如同进行投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确保他们能健康成长,投资的回报会在眼前未来慢慢兑现。所以我们应该多陪孩子,给他支持和理解,关心他的需求,但最重要的还是聆听孩子的心声。”我们不能不承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质,比如特别内向害羞的孩子。如果父母一味想让他变得开朗,那无意中就会给他增压,不仅帮不到孩子,反而让孩子更加焦虑、封闭。我很佩服作者对其大孩子的做法,接纳孩子内向的事实,但可以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鼓励孩子和设定限度。
看完本书,我最深的体会便是:关于自己好奇的问题,可以进行主题阅读,可以到《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寻找方法,但就算自己瞎看,也能从不同视角吸收到共通的理念,还有不同层次实用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来解决问题会更得心应手。相关书目推荐:
1、《非暴力沟通》
2、《孩子,你真棒》
3、美国海姆.G.吉诺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4、《斯宾塞的快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