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都应该了解的「前概念」|《我们是如何学习的》
《我们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是讲如何更好的提升教育的。其中一个发现「前概念」,我们每个人都值得了解。
什么是「前概念」呢?书中用了一个隐喻来说明:
有一条鱼待在池塘里,它很想知道池塘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后来它的一个小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蹦出去了。它就跟蝌蚪朋友说,你出去以后跟我讲讲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小蝌蚪变成青蛙跳出去,看了一圈光怪陆离的世界,回来跟这条鱼讲,说我见到一个动物叫奶牛,这个奶牛是什么样的。但在鱼的理解中,奶牛就是长着两个巨大乳房的鱼。也就是说,青蛙所描述的奶牛和鱼所想象的奶牛是完全不一样的。青蛙说我见到一种动物叫人,这个人可以走路。但在鱼看来,人就是一种用鳍走路的动物。
这个隐喻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你没法告诉鱼,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鱼对外部世界所有的理解,都是从鱼的出发点来理解的。
这就叫作前概念。
小学老师在教地理时,告诉孩子们“地球是圆的”。他们从没感觉到地球是个球体,这时候你告诉他“地球是圆的”,那么他想象出的就是一个平面的圆,一张大煎饼。
这就是他们的「前概念」。老师讲的没有错,但孩子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要让孩子真正理解一个知识点,就必须要知道他所拥有的「前概念」。
这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也经常发生。
老板说,客户明天来出差,你给他定个好点的酒店。然后你就定了个华尔道夫, 老板惊掉了下巴,说定个万豪就很好了啊!
与「知识的诅咒」有点类似。老板只说了一个工作任务,并没有说具体的标准,以为你的理解就跟他一致。但其实,两个人对这件事的「前概念」也就是对“好”的标准是不一致的。
在做分享和演讲时,了解听众的「前概念」也非常重要。我们都希望听的人能真正理解并且对自己有帮助,就需要了解对方已知的信息。根据听众实际所知的信息,才能对内容精准调整。这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事先做调查或访谈。
关于这一点,书中给到教育者的建议是:诊断型教学。通过互动设计、游戏、提问等方式了解孩子的对事物的认知,并充分激发好奇心。
如今我们常说咨询式沟通、教练型沟通,也是一样。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首先了解对方所掌握的信息,所持有的观点,再进行正确的引导。
202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