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书评

《走出童年情感忽视》:成为人群中的小透明,这不是你的错

2021-04-22  本文已影响0人  情绪力研习社

文| 林 语

字| 2905

不喜欢与人发生冲突或者争吵,会刻意避免冲突;

即使和爱人在一起,也时常产生孤独感和空虚感;

很难感受到真正亲近的关系,缺少情感上的亲密;

谈话大多停留在“安全”的话题上,无法谈论自己的情绪,很少谈论关于情绪的深度话题,会觉得尴尬或者为难;

你是否曾有过这些感受呢?

也许你也曾经历过在情感上被忽视。

美国作家乔尼丝·韦布作为童年情感忽视领域开创者,在《被忽视的孩子》《走出童年情感忽视》两本书中,通过深度解读不易觉察的“情感忽视”问题,帮我们找回那个曾被忽视的自己。

01 你的情感被忽视了吗?

“忽视”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可以解释为“忽略、无视、不理会、漠不关心。”

它意味着“没有做”或“没有发生”的事,正因为这样,所以你可能会“不记得”,甚至会忽视这种“无形之力”。

对于“情感忽视”为什么一直被忽略,书中有个很好的解释,它隐藏在“不作为”当中,而不是“作为”当中。

它是家庭照片中空白的地方,而不是照片本身;它存在于那些“没有说”、“看不见”、“不记得”的童年中,而不在“说过的”当中。

这些没有发生的事与已经发生的事同等重要,因为它们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你的人生。

邀请你一起回答下面的自查表,你是否有以下经历:

1、有时会感觉与家人和朋友格格不入

2、对不依赖他人感到骄傲

3、不喜欢求助于他人

4、朋友或家人会抱怨你冷漠疏远

5、你感到还没有发现自己生命的潜能

6、经常希望自己独处

7、暗暗地觉得自己可能是个骗子

8、在社交场合中会感到不舒服

9、经常对自己失望或是生自己的气

10、对自己比对他人更严苛

11、拿自己与他人比较并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12、比起人你更喜欢动物

13、经常无缘由地觉得暴躁、不开心

14、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15、分辨不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16、有时觉得自己是个旁观者

17、相信自己是那种很容易过隐士生活的人

18、很难让自己冷静

19、总觉得有什么拖你的后腿,让你无法活在当下

20、会感到内心空虚

21、隐隐地觉得自己有问题

22、很难自律

以上问题看看你回答“是”的选项,很有可能在这些方面,你经历过情感忽视。

02  情感忽视,与你和父母的相处模式有关

在《被忽视的孩子》中,提出造成情感忽视的12种类型的父母:

自恋型、专制型、放纵型、离异丧偶型、成瘾型、抑郁型、工作狂型、照顾伤病家属型、成就/完美导向型、反社会型、孩子即父母型、“都是为你好”型。

其中前三种最为普遍。

1、自恋型父母

自恋的父母从未意识到子女是与他们相互独立的个人,相反,他们认为孩子只是自己的延伸,因此也无法理解或顾及他们孩子的感受。

你小时候有没有被家长要求去学一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特长”?

比如,钢琴、小提琴、舞蹈、书法……

为此心甘情愿支付并不便宜的器材和学习费用,

通常还会伴随一句嘱咐,

“要好好学,我们小时候想学都没有这个条件”。

也许这是他们自己的遗憾,也许这是可以为他们争光的筹码,无论是哪一种,在这件事情里,你成为了那个去实现的“工具”,你自己的意愿被忽视了。

2、专制型父母

专制型父母,是“老派父母”的代表,许多专制型父母倾向于将孩子的顺从等同于爱。

我的一个朋友,她说自己的父母就是这种类型,家里虽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但传统的仪式非常多,比如,进门礼仪、吃饭礼仪、问好礼仪等各种奇奇怪怪的礼仪。

她曾经提出过自己的疑问,父母并没有正面回应,但如果她没有按照规矩去做,立马就会引来父母的指责与教育。

在这段互动关系中,父母要捍卫的是绝对权威,以及子女的无条件尊重。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多,而且不会解释这些规矩背后的原因,只要求孩子必须服从,不能提出质疑。

3、放纵型父母

放纵型父母觉得与其教孩子做家务还不如自己做来得轻松。

放纵型的教育还有另一个缺陷,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够的反馈。

这种类型的父母与专制型恰好相反,放纵型父母处处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做过多要求,希望孩子“快乐”就行。

看似这是孩子眼中最理想的父母,从来不会起冲突。不要求你做家务,不会批评你,甚至在你惹麻烦的时候帮你找借口。

那为什么这种状态,也会造成情感忽视呢?

原因在于,你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反馈。

关系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经由他人的反馈,来验证好与坏、对与错、道德与不道德。

没有反馈,也就意味着我们不知道做得是否正确,甚至无法辨识自己擅长什么,弱点是什么,这种忽视让我们缺失自我认知的能力。

当然,这里值得说的是,没有人的童年是完美的,也没有人可以成为完美的父母,很多全心全意为子女着想的父母,也会在根本问题上让孩子经受到情感忽视,只是因为他们幼年时也这样经历过。

03  重拾动力,从自我关怀开始

习惯了被忽视,就成了人群中的小透明,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情感忽视,这不是你的错。

如果从现在开始你意识到被忽视的情感,这就是改变最好的开始。

我们永远无法给予他人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想要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先要给予自己足够的关爱。

1、“学会说不”

毫无疑问,我们之所以成为了人群中的小透明,就是因为我们总是把关注点放在他人身上,对他人有求必应,却忽视了自己。

从现在开始,学会说不,要知道,当你说“不”,你接下来的话才更有倾听的价值,这是建立关系的开始。

关键词,说“不”“自信而平和”

2、“寻求帮助”

如果你是个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那么你从骨子里就很抗拒依赖他人,这也就意味着你可能几乎不向他人寻求帮助。

“不要向他人寻求帮助”、“不要向他人索要任何东西”、“自己能办的事不求别人”,类似的豪言壮语仿佛成了你的座右铭。

可你也发现,有的时候,越麻烦关系越好,关系就是在相互帮忙中建立的,所以,收起你的内疚和不安,大胆去寻求帮助吧。

3、“发现你的好恶”

你是不是与他人一起吃饭,从来不点单,别人问你想吃什么,你总是说“随便”

是不是一起出去玩,别人问你喜欢什么运动,或者什么电影,你总是说“都行”

时间久了,别人就不再问了,因为觉得你“什么都行”,你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变成小透明的。

他人对待你的方式,是你教会他们的。

你习惯性忽视自己,他们就学着你的样子忽视你。

不信?那你问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你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

你最喜欢参与的运动是什么?

你最喜欢哪类电影?

你喜欢读哪类书?

你最不喜欢的家务是什么?

你最不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颜色、食物、地方、风格等,可以多花些时间探索答案,这是进入你内心世界的通道。

4、“优先自己的享乐”

你以为这是自私的享乐主义吗,其实不然。

如果你经历过情感忽视,按照你的惯性思维,你几乎被训练得将自己的需求、愿望放在一边,而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了,让你自私真的很难。

所以,要你关注“优先自己的享乐”,就是要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

别光想着取悦别人,先取悦你自己。

童年经历就像是一副原稿,我们长大后的每一个举动,都可以看见童年的影子,而你的每一次修改、增删、迭代都可以让原稿变得更加完善。

如果你的情感曾经被重要他人忽视过,这不是你的错!

如果小时候你没办法和父母说,其实你不喜欢钢琴,你喜欢网球,那么现在,为你自己活一次吧!

『延伸阅读』

《被忽视的孩子》

《走出童年情感忽视》

[美] 乔尼丝·韦布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华章心理

我是林语,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

关注@情绪力研习社,一起探索情绪背后的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