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关于有效阅读的思考

2018-05-20  本文已影响44人  米克mick

有个很有趣的软件叫做“世界迷雾”,可以在世界地图上标注用户走过的所有路径。根据行程的长短,用户可以获取一系列成就。其中最难达成的叫做“世界之王”,需要你探索完成整个地球表面积的1%!稍微计算一下,地球的表面积是510,065,600 km²,即便是坐飞机一刻不停的前进,也需要70多年才能达成。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长时间以来,关于如何读书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毕竟书海无涯,一个人即便终其一生,所能探索的面积也远远不足百分之一。所以无论是随心所欲的阅读还是追求大而全的阅读,都不是应有的读书态度。我选择以一种实用的态度读书,为了增长见识、解决问题、提升技艺。

幸运的是关于阅读方法,前人已经有非常好的总结。最有名的莫过于《如何阅读一本书》。我这里所说的”实用”的读书,更接近于《如》中的主题阅读。通常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力争在正确性、时效性、广度、深度上都达到一定程度。这篇文章记录了我对阅读方法的一点粗浅认识。

保持批判性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有效的阅读者首先是一个独立的阅读者。《简明逻辑学导论》和《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为“如何独立思考”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操作实践,即“批判性思维”。

《简》和《学》内容丰富而且非常细致,我就不在此赘述。只讲讲我认为最核心的概念,即认清“前提-论点-论据”这个论证过程。大脑为了快速反应会创造出许多捷径。面对突发情况,这种捷径让人能迅速做出应对,比如进攻/逃避、愤怒/恐惧。但对于逻辑思维来说,这种应对往往适得其反。阅读者需要在阅读之前明确目的,从文中提取“前提-论点-论据”,才能理智的看待作者的论述。

我以近日来在网络上流传的你穿的每一条牛仔裤都在毁灭我们的未来为例。(以下只截取了部分内容,并不代表对全文的反对/赞同)。

前提: “若论时尚界最普及的一件单品,我想非牛仔裤莫属。” —— 从常理来看前提不存在问题,牛仔裤的普及程度的确相当之高。

论点:“一条牛仔裤=3480升水,一边在浪费,一边在污染”

论据(举例之一):“一条牛仔裤一生之中居然需要耗费3480升水”……“每生产一吨牛仔产品,会污染200吨水,更直观点说每生产1公斤,也就是3条牛仔裤,就需要200升的水。” —— 即生产一条牛仔裤消耗66.7升水,占其生命周期内总耗水量的1.9%。稍微在网上搜索一下,可以找到一个关于印染行业浴比的概念。简单说就是洗涤和印染过程中衣物量和水量的比值关系。牛仔裤的浴比一般是1:10-15,而羊毛类衣物的浴比通常在1:20以上。单独指出牛仔裤浪费水资源,无论在生产还是使用当中,似乎都不是很有力。

论据(举例之二):“为了达到出口时的质量检测标准,牛仔裤的生厂商会通过反复的洗涤以使远在欧美的顾客察觉不到化学品的存在”……”实际上对人类的伤害并没有显著的减少“ —— 既然达到了质量检测标准,为什么伤害没有显著减少呢?而且我并没有找到关于牛仔裤“对人类伤害”的论据,更别说“减少”了。

提取出了论证过程,我想任何一个读者都不会轻易得出“每一条牛仔裤都在毁灭我们的未来”这样的结论。如果一个作者运用夸张的标题、不严密的论证这样非理性的方式来批判人类非理性的行为,我会认为他是自我矛盾而且不负责任的。

情境与关联

《程序员的思维修炼》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新手需要与情境无关的规则,而专家使用与情境相关的直觉”。作为一个卓有成效的阅读者,应该始终把自己置身于阅读主题的情境之中。只有阅读者和阅读主题紧密的关联起来,这种关系才是牢不可破的。一种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心态,绝对不可能在心中留下多深刻的印象。

同理,也要注意围绕主题的不同材料之间的联系。《怎样阅读一本书》中提到,主题阅读是阅读者引领多个作者达成共识。不同的阅读材料可能写作语言不同、修辞手法不同、使用的术语不同,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不同,把它们摆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阅读者才能真正理解不同作者所表达的意图。从而升华出阅读者自己对于主题的理解。

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是一个真正的巴别图书馆,任何一个希望提高效率的阅读者都应该充分运用搜索引擎的功能,围绕主题搜索(术语、史实、数据……)。通常情况下你会发现针对这个主题,已经存在大量的研究与探讨。

小技巧:

当然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益处。阅读思考需要摈除干扰,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各种碎片化信息(如何微博/朋友圈/公众号)对思考无益甚至有害,应该尽可能避免这种打开手机刷一刷的行为。

复述、实践、教学

阅读完了一系列材料,一种快速有效的复习方法是复述。即通过自己的语言把读到的东西还原出来,包括做读书笔记、画思维导图等等。这里有一个常见的误区——阅读达到了复述的程度,很多人就认为已经完全理解了。甚至拿出来四处炫耀传授给他人。这种行为与真正教学最大的不同,是有没有经过实践检验。

人类的认知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领域,就我自己的体会来说,没有实践过的知识不能认为理解了,没有重复过千百次的技能不该认为掌握了。究本质而言人还是动物性的。只有真正“物理上”的接触,才能让人的认知完全成型。

教学则是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因为老师需要完全掌握从不理解到理解的整个过程。面对学生的疑问,会迫使老师挖掘自己的知识,将实践中获得的“潜在”的知识变成能够传达的“显性”知识。

方法论爱好者的困境

作为一个“方法论爱好者”,很容易陷入“哪种阅读方法效率更高”/“如何在最短时间读完一万本书”诸如此类的问题中。困境在于,阅读特别是实用的阅读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越害怕困难,妄图找到某种完美的方法,反而越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候需要的,是一种拼命硬干的精神,即便是读不懂也要坚持读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