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如何正确解读?

2021-01-30  本文已影响0人  大爱的平静

潘美辰演唱的《我想有个家》,1990年获得了第一届台湾金曲奖年度最佳歌曲奖,转载几十年经久不衰。潘美辰唱的是一位浪子渴望拥有一个家,而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拥有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结构模式。有的三代同堂,原生家庭与新生家庭生活在一起;有的三餐、四季、一家三口的新生家庭;也有因性格不合,三观不一的离异单亲家庭。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不管三代同堂,三口之家还是单亲家庭,都无法逃避亲子关系中孩子成长的教育问题。

《三字经》中提到“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最先交往和交往最密切的亲人。所以,早期教育一般都是在家庭开始。

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他们经常模仿周围的人,特别喜欢模仿自己喜爱的人的举止言行。有些成人注意不到的细节,孩子也会模仿去做。

父母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个性和品德的形成。家庭气氛,父母的品德行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不然昔孟母,为何择邻处呢?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融入校园这个大家庭,教师在孩子成长与心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韩愈在《师说》里是这样定义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为人师表,答疑解惑,老师被称为传授知识的人。主要有传播和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使之延续、发展;依据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通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与体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宣传社会思想,发展与创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广泛为社会服务。

明·唐甄《潜书·讲学》强调:“学贵得师”无“师”则难渡学海。学习途中遇名师,有恩师指点甚为珍贵。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父母与教师是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引领者。

最近网络媒体传的沸沸扬扬的“郑爽代孕弃子”事件,引发了不同角度,多种观点对孩子成长中的教育问题。

何为育?当代的育儿理论由生育、养育,教育三个知识面组成。

生物学进化的角度,男、女正常发育成熟后追求生理需求满足有了性行为,性行为发生后50%的概率受孕、怀孕并生育至养育。

小女初中班主任在家长会上提醒家长说“谁叫我们是孩子的父母呢?”细细回味老师话语中的深意,我们自己生育的孩子自己不养育,推给谁呢?依据生命的选择法则,成熟的男女会对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

电视剧《我们都是好好的》中5岁的好汉对他爸爸说:“这个阿姨很坏,我饿了不给烧饭,上学不是迟到就是不送我。妈妈离开了我,电话也联系不上,我想她可能不要我了。你工作那么忙,我不敢告诉你,我怕你也不要我了。”

养育离不开身而为人全部发展的一个最简单的原则,需求满足。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提出人在成长中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而且每种需要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

5岁的好汉妈妈离家出走后安全感缺失,在保姆代管中,经历了肚子饿吃饭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上学无法保障,社交的归属感与爱无处体验,甚至心怀被遗弃的恐惧怎谈自我实现。

孩子在成长发展中的需求不被满足,孩子易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胆小,怯懦,产生自卑心理。孩子的人格无法健全,行为不端,品德不良,严重的孩子心理出现问题。此时父母眼中的优秀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会因此报怨,会指责,同样这样的家庭教育也是失败的教育。

生育容易,养育难,科学养育就能教育出三观正确的祖国花朵。

家是温暖的港湾,成熟的的父母是孩子心灵的归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