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谈俩个问题,(1)是静养还是懒动?静养好还是动养好?(2)

2017-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7536b2065537
看来我这一辈子是注定要跟老年人为伍了……

(一).是静养还是懒动……

事物的发展总是这样,多少年一个轮回(遗忘,复萌,焦点,热点,平淡,冷静,遗忘),如此地周而复始。

        运动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并成为焦点是这几年的事。毫无疑问,启动这次风潮的是那些下岗退休的大姐大妈们,她们的代表作品是广场舞。而引领这次风潮走向的显然是年轻的中产阶级,是他们把运动变成一种时尚,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当然,互联网和微信都是推波助澜的工具。

        把运动与健康联系在一起的思维习惯由来已久,但这次的联系更加深入人心,以至于谈健康必强调运动。人和物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那就是惯性,也遵循牛顿的三定律之一: 恒者永恒,动者永动。喜欢运动的人停不下来,安静的人不想运动。很多喜欢运动或喜欢静养的都是自己的惯性使然,而并非出于其它……

其实还是大家在一起更快乐一些,比一个人更开心……老年人多参加群体活动对预防老年痴呆有帮助……

1.静养好还是动养好

        当一个事物或现象成为焦点的时候,就会有各种声音来争前排位置。什么运动最好呐? 到底是静养好呢,还是动养好呢?

        按照医生的思维习惯,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有证据,不能凭想象。在循证医学的方法中,回顾过去的经验是不足以彻底说明问题的。这就需要做一个"前瞻性,平行,对照,双盲和随机入组的开放研究"。这一段文字太专业,通俗地讲就是: 如果一定要比较哪种方法好,就需要做观察对照研究。比如,从现在开始,找一群人,按照统计学的随机原则分为运动组和静养组两个人群。随机可不是随便呀,要有统计学的随机数字表来"安排"某一个人在哪一组,而不是根据个人的意愿想在哪组在哪组。当然也有比较容易的办法,比如掷硬币,正面一组反面另一组。分组结束后,一组保持运动,另一组始终静养。这样分组比较的好处是两组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饮食习惯等都尽可能一样,只比较运动对健康的贡献。研究开展数十年以后,来分析两组人在寿命,体能,社会能力,幸福指数等等方面的差异,这样就能回答究竟是运动好还是静养更好了。

        医学研究中的最佳证据大部分是遵循这个规则设计的试验得到的,为的是观察某种药物或疗法是否真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你猜将来的研究结果会如何?

.......

        根本不会有结果! 因为无法开展这样的研究。研究时间短,结果不客观,而长时间又无法坚持做。由于健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人会保持生活方式不变直到终老,所以,即使做了这个观察研究,结果的参考价值也不大,没有多大意义! 因此,说静养好还是动养好,就像是画家莫奈的作品一样----印象派

大家看上去是不是很开心……我看是的

(2)运动对健康有利是公理

        即便上述的研究无法开展,主张运动的观点也始终会占上风。适当科学的运动之于人体健康的益处可以参照数学界的公理一样设定。比如,一个平面上的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这是公理,无需证明。同理,因为人是动物的一种,你就得动起来。是劳动不断地改造着人体的结构,劳动创造了人,所以你就不能静。

        当然,也不能强词夺理,自封正宗是不对的。有很多研究结果告诉我们:运动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防治糖尿病和血脂紊乱,运动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运动有利于平衡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肿瘤风险等等。证据确凿,适当的运动是有利于健康的。

        这样的话,静养就需要证明自己是有利于健康的。可惜,到现在还没有发现科学研究结果的支持。

如果"静养"是一个现象,你看到的未必是全部。当你看到画家在静养的时候,你没有看到他写生曾经走过的千山万水;当你看到书法家在静养的时候,你不了解他挥毫泼墨也是一个体力活;当你看到作家在静养的时候,你不知道作家不是坐在家里工作,他要走南闯北深入生活才能有米可炊;当你认为出家人是静养的时候,你不知道扫地不伤蝼蚁命的和尚不仅需要做体力劳动,而且还是一个技术活;当你认为百岁老人给你说"我的长寿就是没有事"就是静养, 他没有告诉你,年轻时他走过的两万五千里,吃糠咽菜无烟无酒也无糖;他们都有您不知道的好习惯,而且并不是你想象的那种静养,不是每天"葛优躺"。

        当然,运动对每个人的益处会有差别。就体重而言,研究表明,有20%的人效果奇好,相反的20%几乎无效,中间部分60%的人,效果不好不坏,坚持下来的话会有效果。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每个坚持下来的人,他们的运动耐力都有提高,心肺功能改善,抗病能力增强。

站累了,坐下来聊聊也很好的……

(3)静养的真谛是心静

        运动不是作秀讲排场。没有去过运动场不见得就是不运动,你要想动,哪里都是运动场。运动也无需固定动作,只要动起来,并感到身心舒畅就有效果。

        运动和健康不能画等号。因为健康这种状态由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两部分组成。而且精神是高端,控制着躯体。在人体中,精神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影响着全身其他系统的功能。您听说过一夜白头吗?"愁死人"也不只是一个感叹句,它也在描述着一种真实的状态。

        只有精神和躯体同时健康了才是平衡,才是真的健康。精神不愉悦和放松,运动可能会带来强壮,不能带来健康。只有体静而无心静,只能是"坐以待毙"!人是个有机体,需要在运动中生存,在运动中抵抗侵蚀。

(4)总结

有些人喜欢拿古人说事,他们动不动就是引用«黄帝内经»什么的,把古人的养生之道视为圣典,不知道先贤们的智慧是建立在当时的环境上的,而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养生观也要与时俱进。

        当然,我也可以引经据典,就拿《吕氏春秋·尽数》中说的作为文章的结尾吧: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二,科普科普,到底重要的是“科”,还是“普”,我认为科重要一些,但是您光有了科学知识,不普及大众,不让科学惠及大众,产生生产力,也是没用的……所以科和普都重要,最好一起发展……

其实学医的要成为一个既是医务工作者又是一个科学工作者是最好的,但是也是很辛苦的……而且责任非常重大……

你也应该知道,如果写错,你也一样有可能害了人,而且还不止一个。

但是你不普及,人民是一点都不知道的,是两眼一抹黑……真出了症状就会开始极度恐慌……要是懂得更多健康医学知识就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科学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前进的,大部分都是无用功,只有一小部分的方向是正确的。

我们哪怕现在做的科普,过了很多年后去看,也许也都是错的。这本身没有错,因为我们人类只能用现在最好的方法,去帮助同类,帮助其他的物种一起和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但一定要坚守住,对当下科学的严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