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在东北
年前:
二十三——二十九:祭灶神、扫除、办年货、剪头发、准备食材、贴对联
♦ 如今我对灶神的理解是他负责去天庭做年终汇报,人们为了宣扬自己家的生活水平,准备夸张的食物以及供奉灶糖又称麻糖。特点是黏嘴,按照吃人嘴短的原理,灶神就只能说好话。小时候我对灶神的疑惑是为什么灶糖是自己吃而不是灶神,以及灶神为什么不出来吃糖,包括灶神长什么样的充满玄学的疑惑。
♦ 扫除和年货都是在大人的参与下完成的,我只负责旁观。小时候大人有意锻炼我,会站在远处看我买一些食物。自驱力就是我对某些食物的偏爱,间接锻炼我的待人接物技能。在出发前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列出一张清单。在拥挤的市场和商店度过,我看着人们砍价,称重,眯眼笑。没有人会因为几块钱而计较,在人们的心中过年是仅次重于生死的大事,所有的人事物都要为此让路。
♦ 年前的美发沙龙都会排满人,因为有个说法就是过年剪头发会死舅舅。所以一般都是在年前解决发型和长度的问题。小时候的我曾经幼稚的以此威胁过舅舅,在家庭聚会上我说如果香蕉不给我吃,我就去剃头。他干脆把整排香蕉放在我面前。
♦ 关于对联我有很深刻的记忆,大概在八九岁的时候,商店里的春联铺的很长,从上到下眼睛根本不够用,很多字原本在非行书的情况下就不大认识,加上文体效果洋洋洒洒,没有一对是我能认全念顺的。因此够买的标准就是,我认识。长大之后都是二老全权负责,我大概八百年出门一次的时候才会从右往左看一遍,最后看看横批,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是我唯一记得的律。
♦ 年画上的主要意象元素为双角娃娃、寿星、财神、门神尉迟恭、秦琼;可能小时候的我眼神不大利落,我总觉得左边的人和右边的人是对折过去的。用今日的话来说就是镜像对称。其他的意象元素有鱼,象征年年有余;羊,三阳开泰;鸡,金鸡报晓。牡丹,花开富贵;颜色主要以朱红明黄两色为主。因此鉴别质量好坏主要以颜色是否正统为主,这也归于印刷是否用心细致。
过年时:
三十——初一:年夜饭、包饺子、不吃蒜、放鞭炮、拜年、点灯笼、守岁
♥ 一般是把年前准备好的食材处理,做成年夜饭。东北的年夜饭大同小异,我按照朋友圈的图片把肉类归纳为红肠、鱼虾、猪、牛、鸡;制法大多为炖和焖;色泽一般都是老抽的焦糖色;味道就是肉味。素菜不多一般是凉菜,材料一般是黄瓜丝、干豆腐丝(比千张软些厚些)、胡萝卜丝、粉丝(毫米)或拉皮,餐厅的蔬菜可能会多一些,为了增色。一般有放酱料或调味料区分,这取决于具体所在的地区和家庭口味偏好。还有一个是炸春卷,内陷大多是红豆沙。(我刚发现炸春卷属于鲁菜)对了我们有一个习俗就是过年的时候不能吃蒜,因蒜与算(算计)同音,但是我家从未遵循过。各家的年夜饭区分我就不清楚了,我只汇集了共同点。
♥ 重点是我发现我家过年不吃乱炖、锅包肉、鸡炖蘑菇、酸菜,总之闻名在外的东北菜都未出现,我想大概是制作过程繁琐困难,大人不会,但是餐厅一般都有。
♥ 饺子也未状如元宝,它就是平平的坐在那里了,熟了以后就是躺着。内陷实在无法统计,也并未和年夜饭放在一起。大概三十晚上九点左右吃,我也不清楚习俗上应该几点吃,我们家一般都是随心制。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没有要求。我估计二老也不是太清楚,就是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外公外婆)那一辈沿袭而来。到我这里就直接省去了。我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包过硬币(它是干净的),但是包饺子的是二老,只有他们清楚,因此有福气的从来都是他们,与我这个局外人没什么相干。
♥ 鞭炮一般是年夜饭前,有筒炮和鞭两种。筒炮一般是两响,一声是咚,一声是当,前一声比较闷,后一声是炸裂式的欢喜。然后地面留下一圈灰和遗漏的碳粉,证明着炮曾存在过的痕迹。鞭是有闪光的,和护眼小灯泡的亮度差不多,有时候质量问题,会有几个没响,我觉得他们的伙伴似乎想留下他们过年。烟花一般要晚上,等天完全黑了,人们来到空地,我看了一下家里的叫“大江南”,但是它确实是东北生产的。至于我心心念念的仙女棒并未如我愿,今年特殊,我希望我明年可以买到它。不,下次等我生日好了,我会按照燃放规定安全使用。
♥ 拜年这件事我不太做了,因为我长大了,不用被逼着说一些我自己都听不太懂的吉祥话了,小学的时候我会按照文稿,轻声朗读。然后递给大人电话,让他们继续寒暄。家庭聚会上我也从未被要求表演过节目,因为我表姐比我活泼(东北话叫咋呼),就连狗绳松了咬的也是她,因为我跑得慢,然后我就躲起来了。当然也可能是她喊得声音大,狗狗要和她一决高下。现在一般是针对不同人制作视频,或者发送一些图片,我不知道说什么,都在画面里。接收的人主要靠意会。
♥ 点灯笼这件事一般来说就是通电并保证电流流通就可以了。但是小时候家里给我做过一个,是长方体状的,还用笔在四面依次写了“吉、祥、如、意”四字。我为了显摆一番,从街东走到西。如果不是因为天黑看不太清,我大概会逢人就说这是家里给我做的。我端着灯笼,到门把手的高度,我就怕它走到半路灭了。一路也忐忐忑忑,心里七上八下。后来那只灯不知道去哪里了,我小时候爱玩的性子也自然收敛了。长大之后连音乐外放都觉得羞耻,要带耳机才觉得礼貌和安全。不曾举灯。
♥ 关于点灯笼的传说是家里人告诉我的,和姜子牙和怪兽年都无关。大概就是有一个母亲抱着一个孩子,手领着一个孩子。但是抱着的孩子不是亲生的,而领着的是。要冒犯进攻的大盗问为何如此,那位母亲说就因为不是亲生的才要抱着。大盗感动,说你回去告诉你们那里的人每家都点一盏灯笼,我便知道,不杀罢。然后大家都获救了。我不知道故事的出处,但江洋大盗这词的出处是《儿女英雄传》和《初刻拍案惊奇》。我想合该是这样的话本。也许是大人杜撰的,也说不定。
正月(zhēng):
初一——十五:禁忌以及禁忌
✿ 大多都是一些禁忌,不能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我只知道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饼,初五饺子,十五是汤圆。不知道初四以及后面的六至十四。因为现实情况就是家里的随心制,不想吃也可以不吃。我只记得小时候在移动端和网络未兴起的时候,有一个节目叫《过年七天乐》。大意就是从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很多搞笑的节目。争夺遥控器的节点在于我和表姐要看《还珠格格》还是《怀玉公主》。我说你作业还没写完呢,她说寒假作业只有弱智才做。没错,我就是那个弱智。
✿我一般要去表姐家里住几天,我所有未显现的淘气都在她身上展示出来了,比如我在没人的时候吓唬他们家的大型二哈,或者和她一起拿着鸡毛掸子怼电视里的苏妲己。东北正义姐妹✿。我们最多是坐在门口等卖糖葫芦的大爷,各自付自己的那两块钱,她说买完不能回家,我说为什么,外面冷。她说因为大人会以尝尝为借口,把糖葫芦尝的只剩一根杆了。我觉得她说的有道理。
✿之后就是等着开学了,我作业一般都在年前写完,因为写不完我觉得我过不好年。要不然就是看看同龄的小孩打雪仗,转陀螺。如果有亲戚来访,我就要做一个时刻假笑且听话的小孩。懂事和听话是小时候人们对我最多的评价。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我的内心从来都不,我只是偷偷的搞破坏,嫁祸给别人。还有每天三行的日记,当然也有一天写三天的时候,我有时候想为什么老师都想知道学生放假了干什么呢,难道他们指着我们学习吗?或者逗趣?
✿ 荐歌《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注:
①相关习俗来自老人讲述,不存在科学性;
②习俗是人的活动,因此因人而异;
③如果出现地域差异,通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