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在一公众号看到一个读书的笨方法:读一章节,写上一两千字的读书笔记。读了写,写了继续写,反复用就可以了。把简单的方法,用到极致。
我想,那就来试试。
1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用了七个小节来写。
第一节,作者写了他与地坛的缘份,离家近,几次搬家,越搬离地坛越近。而为什么去地坛。一是离家近,二是因为生病瘫痪而没工作、没地方去,去地坛公园读书思考和安顿身心。“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写出了常到那园子的缘由。“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园子里去。”
第二节,写的是母亲,写了对母亲的思念。作者说他去地坛是给母亲出了难题。通过写了母亲在园中找儿子的情境,写出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表达了母子间深沉的爱。“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第三节,是对地坛四季的描写,用“一天中的时间”、“乐器”、“园子里的声响”、“园中的景物”、“心绪”、“艺术形式”、“梦”等来对应四季,写出了春夏秋冬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古园的情感,“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厦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的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差距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第四节,写的是园子里的人。写了一对十五年来坚持来园子的老夫妇,写了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写了一个跑者等,在园子里坚持自己爱好和信念,不断努力生活的一群人。
第五节,写了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写了对苦难的感悟,思考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这从侧面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苦难救赎的思索。
第六节,写了作者这么多年到园中坐着的思考。对“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干吗要写作”这三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很真实、真切的感受。
“我到这园子里坐着,我听见园神告诉我: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看到这段,我想起了现在的流行语“觉知、觉察”。就像一个睿智的智者在欣赏、觉知自己的人生,演好自己的人生角色。
作者通过沉思,通过园神来给自己力量,消灭自己对死的害怕和对活着的恐慌。专注于一件事,减少欲望和对才思枯竭的顾虑。
“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从这段话中,看到了作者在内心不断地接纳自己,和自己的瘫痪和解,和自己在园中写作状态的接纳。
第七节,是作者对他与地坛之间情感的总结和补充。
“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这一段写出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看淡及希望。用辩证思维去写内心深处的事,温馨与寂寥,希望与绝望,心与坟墓,只适合收藏。
边看《我与地坛》边写读书笔记,细品下,佩服作者史铁生的思考与文笔。
看不到路,不代表走不出路。在日复一日中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