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体罚事件”背后,我们做了什么

2020-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我是方三十

前两天,微博上出现一条爆料信息,广州一名小学老师涉嫌体罚学生。

  爆料人称,其女儿有哮喘病遭老师体罚吐血,凌晨2点被老师威胁殴打,送老师6万元。消息一经发酵,迅速顶上了热搜,占领各大网站头条。网友疯狂转发评论。谴责之声铺天盖地。

  仅仅一天,剧情就发生大逆转。

  根据广州警方通报,所发布信息不实,为爆料人刘某编造。

  衣服血迹为化妆品涂抹所致,其女并有哮喘病历证明。调查还发现,刘某涉嫌雇请人员进行网络炒作,以扩大社会影响。

  事到如此,只能说,这届网友果然是一如既往的,拥有强烈的“正义感”。

  虽然警方辟谣了,但是这件事情造成的恶劣影响,可是没有办法完全消散,对这位老师精神方面造成的伤害,也是无法磨灭的,更难以恢复。

  诚然,所有一切都为刘某策划,需负上主要责任,警方也必会依法从严处理。

  而我们富有“正义感”的网友们,当初有多激愤,现在就有多平静,突然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该干嘛干嘛,可是没有一丝愧疚之情,全然忘记了当初摇旗呐喊的模样,忘记了自己还是帮凶。更忘记了帮这位老师申张一下正义。

  如果,下次还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冲锋陷阵的主力军,依然还会是我们“可爱的”,富有“正义感”的广大网友们。

  毕竟,人类是最容易健忘的动物。历史,时时在重演。

  大部分的人,都有着,这种感性的思维,遇事不经思考,第一时间就做出了自己下意识的判断和决定。当然,这种做法,也经常变成伤害他人的举动。 

  大部分人,也都是很固执的,我们会坚持我们所认为的。即使你拿出了各种证据,我们依然不会轻易放弃我们所持有的观点和立场。网络信息的极大丰富,让我们搜索各种信息也更加便利,搜寻支持自己的观点更是易如反掌,这也更加的使们固执己见。

  我们面对海量的信息,如果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对于信息的的真假虚实,也无法独立进行判断。最后的结果,只可能是我们选择了相信它。

  科技的发达,也是助长了各类负面信息的传播,各类信息可以在全平台即时呈现,更高效的推送到我们眼前,任何我们有兴趣的信息,也可以轻易搜索到。

  网络也充斥着各种被截取的,断章取义的信息,视频,各种标题夸张的伪科学,一直在极力的挤进我们的生活,当见的多了,习以为常了,它就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念,影响了我们的认知。

  人,也都是爱传播,分享信息的。在分享的信息得到他人认同的时候,我们自身会获得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形成一种激励,更加驱使我们主动去分享,循环往复。

  当我们发现一款很棒的商品,或者是一篇文章,甚至一个观点。我们通过朋友圈,微博,知乎,等等各类社交网络进行分享,通过错综复杂的信息传播,这些信息会回到你这里。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你就是信息源头。

  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对于我们犹如一个游乐场,信息对于大脑的刺激,使我们沉迷之中,享受着这份快乐。

  在大街上,远处一个人跑了过来,紧接着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其它人也都跟着在跑,还有更多的人不断加入,最后所有人都在奔跑。

  大家都会好奇,他们为什么都开始跑起来了呢?

  其实,这就是大众的一种普遍心理,从众心里。我们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大众是盲目的,跟风的,不加思考的。站在大数人这一边,持有大多数人的观点,在大众看来,终归是不会错的。少数服从多数,大众认为也是有道理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表现出从众心理,还是有极少数人会保持独立性,不会被从众。

  

        在这次体罚事件中,就有部分理性的网友,呼吁大家冷静下来,不要冲动,等待官方的调查结果,但毕竟势小声弱,被声浪淹没了。

  广大网友们,为什么一次次的在此类事件中,冲锋在前。

  是我们为正义感所驱使,为分享信息获得的快感所驱使,为表达的欲望所驱使,想要发声,甚至是发泄出心中积蓄已久的洪流。

  可是,在历次的事件中,虽然对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是并没有网友对此付出任何代价。这可能也是更重要的原因。

  不用付代价的推波助澜,催生出了我们隐藏在内心的恶。

  现代生活的节奏飞快,随之而来的压力,也使我们躁动,心慌。这或许,也成为一些网友释放压力的方法途径,随意注册一个帐号,发表各种自以为是,主观臆断,不经证实,不负责任的言论,随意猜测捏造,谩骂诅咒,为这些不良事件推波助澜。

  如果事件的主角,换成了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亲朋挚友,结果会是怎样,我们又当如何表现。我们会不会成为理性的小众群体,四处奔走发声,键盘作为武器,为了维护他们,贡献微溥的力量。

  即使这次事件被反转,依然还有部分的网友,把关注点放在老师是否体罚学生,全然无视刘某不知何种原因的造谣,诽谤,以及给老师带来的,难以承受的伤害。

  我们也无法揣测这些网友是无意或有意为之,是出于何种目的。

  但我们知道,不做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善。

  你如果抛弃了恶念,即使没有善的行为,也是在行善。

  今天的旁观者,帮凶者,或许就是明天的受害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