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推 ︳《拆掉思维的墙》——原来困住我们的是自己
g d
做一个游戏,给出上面两个字母,问你这是一个什么英文单词。
有人会说这是good,也有人会说这是god,又有人会说这是geared。
为什么同一样两个字母,不同的人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呢。英格兰一所大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持续阅读词汇时,大脑并没有加工所有的字母,我们容易记住一头一尾的字母,然后自己填充剩余部分。
所以这说明什么,对于一件事物,你去评判它的时候,会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搜索信息对它进行定义。
在《拆掉思维的墙》一书里,作者提到,我们的心智模式让我们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以上这个例子还有很多存在于这本书里。
书推 ︳《拆掉思维的墙》——原来困住我们的是自己《拆掉思维的墙》作者是全球职业规划师培训师、中国新东方教育与职业发展协会会长。作者还是俞敏洪手下很欣赏的新东方优秀老师,名叫古典。
这本书通过考察一些小故事和真人案例分析,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把“思维之墙”对人的限制描述得淋漓尽致。现今很多爱拼搏、爱奋斗的追梦人士,无形中被现实中的陈旧观念、僵化思维捆绑,难以挣脱,如果读了这本书,你会走出困境,打开一扇明亮的天窗。
书中有两点值得一提,第一点:
改变心智模式,打破思维的墙
心理学家们常用一种墨迹实验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心构造。把墨水甩在白纸上,对折后呈现的图案让来访者猜是什么。
墨迹实验图如果有人回答,那是暴怒的狮子,是血盆大口,那这人有阴暗、暴躁的一面。
实际上墨迹图案没有任何特定含义,你认为是什么,它就成为了什么。这一实验也是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心智模式决定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装着什么。
有女性认为“男人都是不是好东西”,然后,生活中,她带着这种思维去接触男性,注定遇到一系列让她无法满意的男性;
有人心怀善意,认为自己遇到的好人总是比坏人多,在生活里,关注点在于别人投给自己的微笑和不经意的友善举动,那生活的积极面就会变多。
如何突破心智模式的限定呢?
10年前的人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根本无法想象10年后的人会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微商、自媒体运营、吃播、淘宝等今天的新兴行业10年前的人听都没听过。
社会在发生变化,人们的消费需求和社会建设的需要也在改变,我们的心智需要随着环境改变,而不是固步自封。
“金钱”这两个字眼,不出意外,在每个人心中都占据着重要分量。可多少人真正思考过拥有“金钱”的意义。
我听很多有钱人说过“钱越多,反而越不快乐”,“钱越多,烦恼也多”。
这类话隐含了一个心智模式:财富越多,人越不快乐。这个心智模式是否有科学依据呢?
2009年国家统计局有一个数据可供参考。09年中国城市GDP排名前五的城市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苏州。
同一年,《瞭望东方周刊》统计的09年中国幸福感最高的城市排名前五是:杭州、成都、宁波、西安、昆明。
GDP前五的城市却不在幸福榜里,可见,钱与幸福感没有正比关系。“只要我有钱了,我就会过得很幸福。”多少人被这一心智模式给欺骗了。
我们平时看新闻,刷微博,经常看到关于“北上广”等大城市里生活的人的现状,“月入十万的白领由于工作强度太大,猝死在办公室”,“某某500强公司精英,5天穿梭3个国家,睡眠不足4个小时”,“百万富豪忙于应酬忽略家庭,回到家中6岁孩子不知他是爸爸”等等。
很多有钱人有着别人看不到的心酸与疲惫,幸福感可想而知,没有穷人想得那么高。
我的邻居小林是软件界面设计师,他认为自己长相普通,家境一般,年近三十,仍是单身。他在心里运行着这样一个心智模式:我只有有钱了,自会有姑娘看上我。
于是,小林拼命工作,没日没夜地在电脑前敲键盘。三年不到,小林通过自己的主业副业,存了一笔可观的积蓄,同时,头也秃了。
按照小林的心智模式:我有钱了,我条件富裕了,我就能吸引到姑娘了。然而,当他接触妹子的时候,有意无意暗示人家,他是个“潜力股”,能赚钱,希望引起姑娘的兴趣。可很多妹子觉得小林莫名其妙,彼此才是初识,就显摆自己有财富,有小金库。姑娘们对小林避而远之。
有钱固然是好事,但不是找到对象,增加幸福感的必然条件。
很多人似乎把财富当做一个给自己安全感的护盾,有了财富心里就踏实,一切事情都会顺遂如自己所愿,然而很多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许多学者对金钱和幸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同一结论:两者的关联性约为0.25。如图一:
书推 ︳《拆掉思维的墙》——原来困住我们的是自己在0.25之前,金钱与幸福有正比关系,超过0.25这个点,金钱与幸福的联系就不大了。也就是说,从没钱到有点小钱的过程中,人们的心情是喜悦的,就像中国改革开放过渡到小康社会,人民的幸福感与生活质量呈上升趋势,发展到了今天,社会矛盾尖锐,尽管物质生活提高了,可人民的新需求出现得不到满足,幸福感并没有提高。
打破以上的心智模式,需要这四个步骤:
混沌——察觉——醒觉——超越
混沌:我们就像鱼儿生活在水里,只对自己活动的领域熟悉,天天在一个小范围里混混沌沌,浑然不知。
察觉:当你有一天,被投掷到其他领域,发现了与之前领域不一样的环境,也有了不同体验,这种存在差距的体验认知,便是刷新你的心智模式的开始,这时,你对新世界开始察觉。
醒觉:新的认知体验变多了,拓宽了你的认知维度,你渐渐醒觉,就如上文提到的金钱与幸福感的关系,一开始你认为钱越多,越幸福,可听到越来越多的有钱人说钱多并不快乐,你从他们身上看到真实的例子,久而久之,提到“有钱就幸福”的观点,你会醒觉,做出这个立论不成立的判断。
超越:经历了前三个过程,你有了先知先觉的意识,固有的心智模式与多种心智模式竞争,这时,你开始超越自己,根据相应情况选择最优的心智模式来应对。
以上,便是心智模式升级的必经之路。
是否给你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呢?我们接着看第二点:
远离成功学,学会辨认不可取的信息
《拆掉思维的墙》里提供了一个肯德基创始人创业的故事。故事来源里有这么一段:
肯德基创始人——桑德斯上校,65岁那年,仍然穷困潦倒、一无所有。可他并没有对现状妥协,手里揣着一份炸鸡秘方,他一家餐厅一家餐厅地跑,上门推销自己的炸鸡秘方,想和餐厅老板谈判,卖秘方拿营业额提成······很多人对他的上门推销表示不屑,可这有什么关系呢,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一定能成功······就这样,被拒绝了1009次,整整1009次!他终于听到了一句“同意”,他成功了······
光是这一段,很多人看了都会内心澎湃,多么励志的成功学故事啊!
“65岁高龄”、“一无所有”,“坚持不懈”、“被拒绝1009次”,“成功”,这些字眼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感人肺腑的创业故事。
上段文字中,有个四位数数字“1009”,计算肯德基创始人被拒绝的次数。就拿这个作分析,试问从事销售行业的人,给人上门推销产品的时候,被人拒绝一次,会记录一次吗?如果真的会记录,会有一个精确数字吗?推销是个反反复复的事情,很多客户购买产品之前,需要你一而再再而三的介绍产品,说服其购买,这过程也会被客户拒绝多次,所以说被拒绝的次数真的会计算的那么准确吗?
去肯德基官网论坛搜索,官方介绍显示:肯德基创始人从39岁开始创业,创业中也有过破产经历,但没有显示任何“被人拒绝1009次”的记录。
很多人,容易被添油加醋的虚假成功学故事洗脑。然后心怀宏图远志,一头热去效仿,这恰恰中了这些“成功学故事”创作者的圈套。
按照上述段落里的套路,只要坚持不懈,你就能成功吗?
鲁迅早年立志做一名医师,立志学成回国拯救千万同胞的生命。可在日本学医期间,他痛彻地意识到:拯救同胞的灵魂比拯救他们的身体重要。即使当时他的学业即将完成,也毅然放弃,弃医从文,之后,大家都知道,鲁迅成为了一代文豪。试想,原先的鲁迅坚持下去,一定能成为一名医师,但他为什么改行了?因为鲁迅坚持想做的事是拯救同胞,而不是坚持当一名医师。
这启示我们,不要被老套的“成功秘诀”忽悠了,我们坚持下去,是为了一个最终目的,也就是结果。而不靠谱的方式是需要放弃的。还拿肯德基那段来说吧,如果真的被人拒绝了1009次,那你得思考是不是你的推销方式出错了。
我们需要坚持的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不变的方式。方式不对,不能促进想要的结果发生,及时寻找合适的方式。
《拆掉思维的墙》一书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帮助人们打破头脑里预设的层层障碍,其实,我们都困在自己建设的思维高墙里,打开这本书,助于你解放自己的心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和风细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