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原创者交流圈千钻公会千钻好作者读书会

没有消费者导向服务能力的服务型企业,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2018-12-18  本文已影响35人  老卢庸观

首发微信公号:老卢庸观

改革开放40年,神州大地告别了物质、服务短缺时代,由模仿追赶阶段进入了并跑乃至领跑阶段,追求门类齐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高质量发展成为新内涵。

这一阶段,一二三产业各行各业面临一个共同的话题——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今天,我想就服务质量提升谈些看法。

之前,在生活、生产服务比较匮乏的时期,比如生活服务业中的超市、酒店、汽修,生产服务业中的物流、设计、咨询等,先干起来满足基本需求再说,至于品质先放一边,需求方还没那么多想法,供给方也没那么多的精力琢磨。在这一时期,供给效率占先,供给品质靠后,但凡供给品质好一些的,一旦找到好的商业盈利模式,立马就会“复制粘贴”到更广阔天地去,受到消费者与资本追捧,成为行业冠军。连锁超市、连锁快捷酒店、全国性的物流公司等,是我观察到的成功典范。

不过,不论大小生意,这些成功典范的示范效应,在一个金融资本主义席卷天下、商业发现能力伴随信息水平提升不断走高的年代,注定是短暂的,很快就会为“资本+创业者”模式大水漫灌,被拉入激烈厮杀的市场江湖,再决高下。

除了技术、资本和人才门槛特高的领域比如电商、社交平台、搜索引擎、人工智能等领域,由于可以独占鳌头的周期短暂,激烈竞争在所难免,服务业在与时俱进接受信息化改造的同时,必须思考一个致命的问题: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之所以说“致命”,是因为,这个问题想不明白,遭遇“大鱼吃小鱼”乃至资本收购的命运,从趋势与市场规律看,只是早与晚的问题。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

是已有的品牌效应吗?

是对商业渠道的占有和掌控吗?

是信息化改造后决策层对全盘生意的“一览无余”吗?

是低价策略吗?

是与权贵的关系吗?

这些,我看都不是,已有的品牌效应也需要维护,商业渠道的占有和掌控总是自以为是,信息化带来的便捷只是让运营更透明,低价并不是取悦消费者的第一选择,关系资源不能替代生产经营,它们最多算是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绝非全部。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消费者导向的服务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服务对消费者的黏性才会是真实稳定的,而一个消费者或者客户稳定增长的服务型企业,才会笑到最后。不过,想要构建这种高级能力、这种基于团队的高级能力,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然,对于不少中小企业而言,活下来的生存哲学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了这个基础才谈得上其他。这是对的,但却不能绝对化,因为想要活下去、越活越自在,离开一定规模的忠实客户群体,只吃流水席,那是不长久的,即便出于尝鲜、关系的面子等诸多因素办张卡,也是有期限的,服务品质上不来,卡消费完就不来了,可替代的选择很多。

所以,活下去的生存哲学中还是得增加“消费者导向”的服务理念,还是得通过对员工的培训、业务流程的规范、市场产品的不断精挑细选,为消费者做好服务助手、参谋,不断提高服务品质,才是王道。这是个慢工细活,急不得,也等不得,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生产制造业的“工匠精神”要求自己,才可能有成效。

一般而言,企业“消费者导向的服务能力”培育有这么几个步骤:

一是,从决策层到管理、执行,要树立坚定的消费者满意度导向服务理念,不打折扣,不变形走样。

超市中顾客大概率要买的商品,永远放在一个最显眼且触手可及的位置;酒店,凡来访者,都会接受到明确的导引服务,哪怕只是一位就近上洗手间的人;汽车修理厂,为客户提供一个问题的多元化解决方案,并对涉及到的产品优劣风险和价格有详尽的解释,一旦发现客户修理后续问题,不回避,划清边界,积极予以解决;等等。从这些略带抽象的举例,你是否可以体会到服务提供者对消费者的关注与尊重呢?

得到关注与尊重的消费者,才会信任商家,并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表达信任和认同。这是企业品牌的根基所在。

二是,实现服务产品、流程和内容的标准化。

即便我们已一条腿跨入数字经济、通证经济时代了,但工业化思维的重要遗产“标准化”依然重要,甚至有时不可或缺。提供服务的企业,能够提供的服务简单列出名称,拉张清单,有必要。更有必要的是,这张清单服务名称背后的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及涉及的产品组合、人工成本等也要清晰化、清单化,然后有选择地公之于消费者。

这么做得好处多多,决策层控制成本、盘点产品出入,执行操作时效率的提升,客户反馈对服务的优化,等等,通过这些清单,就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企业做大了,这些清单也可以作为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基础资料与逻辑起点,加快改造进度,等等。

这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对那些凡是涉及选择、选择后有差异有风险的服务,一定要履行对客户的告知义务,并在告知中与客户达成一致。这既可以规避服务风险,也是对客户的基本尊重。

三是,加强培训、适度放权。

培训(定期的拓展训练)不仅提高员工的知识素养,更为关键的是可以让其在能力成长中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企业的团队凝聚力。接人待物等基本培训早已市场化了,购买市场培训资源,培训员工,提高素养,很有必要,这一关不过,员工是不合格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业务流程的培训。在服务型企业,员工是服务核心与一线,员工在客户心目中的印象就是客户对企业的初步印象。这决定了,从构建高级服务能力角度看,员工的业务表现必须做到两点:第一是熟悉整个业务流程,并能按流程提供服务;第二是在提供服务中认真记录整理客户沟通反馈信息,对业务流程、服务内容、产品组合等的优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当然,要想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除了培训、绩效考核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适度放权也是有必要的。不过这一点要做到,老板的理念得超前,才行。对员工定岗定责时,就员工岗位服务职责,赋予其与客户的沟通、销售、日常关系管理、产品售后瑕疵问题全权处置(退换及人性化补偿)等权限,还是有必要性的。否则,员工、客户都多起来后,所有的问题都向老板反馈才能解决,那老板不是累成狗、就是吐血不止了。为避免员工有猫腻,强化法制培训,并辅之以公司内部的监督处罚,就可以了。追求规模、效率和服务品质,不适度放权,不可能实现。

另外,从时下市场实践看,想要构建“消费者导向的服务能力”,传统的科层公司制度也许并非最佳选择。原先的企业主与员工之间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或者说企业主与员工成为一种合伙人关系,消灭员工,大家都做老板,可能会更利于企业服务品质提升、规模拓展和变革创新吧。毕竟老板和员工的心态永远不一样,都是老板了,大家无非一起合作共事、分享利润,主人翁精神释放的动力不可想象,一切皆有可能。

总之,服务型企业粗放式发展时期已过去,远比以往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不建立消费者导向的服务能力,企业将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完结)

封面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