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大本营:自由,平等,友爱。《良心文学》佳文家

历史,不该沉于河底

2023-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陈良心

当前文章已转为仅自己可见,如有疑问可查看 《常见锁文原因》,你也可以 点此申诉
历史,不该沉于河底!


“感谢上帝:历史,不该沉于河底!”(《大逃港》P359)

“《大逃港》是深圳作家陈秉安耗时22年写就的一本关于30年逃港往事的报告文学,通过历史叙事和个体遭遇,展开了波澜壮阔的非法移民的历史画卷。”

1、引子

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发生以后不久,内地便出现了自香港偷渡入境的新冠患者。从香港到内地的海上偷渡情况不容乐观。2月16日,据珠海香洲官微,珠海市香洲区新冠疫情指挥部发布关于反偷渡线索举报奖励的通告,表示对于提供珠海市香洲区范围内参与或从事走私活动、偷越边境、组织他人偷越边境等非法活动线索,将予以1万至10万元不等的奖励。之后,惠州、中山等地也相继发布类似的悬赏通告,悬赏金额更是有增无减。

看到这样的悬赏通告,国内很多网友纷纷表示“活久见”了:没想到有生之年竟然能看到香港人偷渡来大陆。

“活久见”成立的背后,正是绵延三十年的“大逃港”历史洪流——从1951年到1980年的30年间,上百万大陆居民从深港边境偷渡前往香港,展开了波澜壮阔的非法移民的历史画卷。

2、中国改革开放的催生针

粉碎“四人帮”后,屡禁不止的逃港现象终于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正视”,并由此引发了“中国将往何处去”的种种思考。

促使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深港两地的经济落差所引发的逃港风潮肯定是其中之一。

“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不是部队管得了的。”面对逃港问题,邓平如是说。

在某种意义上,“大逃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催生针。了解了“大逃港”的历史后,我们甚至可以讨论,改革开放的起点到底是小岗还是宝安?

3、人生有几个22年?

“22年前,当我发现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远不是平日书本上看到的那么简单的时候,我就决计补阙它,我相信历史总有被公开的一天!”(《大逃港》P358)

“我不声不响地干着这件事,从酝酿、收集资料,到下笔写作、完成此书,前后整整22个年头。”(同上)

“大逃港”是一段尘封的历史,曾经也是一段极为敏感的历史。作者陈秉安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更曾遇到不少阻力。陈秉安2000年8月开始动笔写这本书的时候,这个题材其实还是“禁区”。

2007年4月,广东省档案馆解密了1949——1974年的一万两千多件档案,其中包括了群众逃港的相关文件。陈秉安获得了查阅更多史料的机会的同时,也意味着这个题材有了“解禁”的可能。

2009年8月,陈秉安写成此书。但严格来说,此书只是“大逃港”历史叙事的“第一卷”。

“倒退是没有出路的。”来自最高层的批示最终使得《大逃港》这本书在2010年7月出版了。之后,此书还被香港的出版社引进出版。

十余年间,内地版的《大逃港》成了一本“长销书”,至今已经加印10次。

4、未完成的历史叙事

在《大逃港》的《后记》的“落款”中,陈秉安明确将此书定为“第一卷”。

从书的内容来看,“主线叙事”写完“六二”大逃港后,直接跳到了结尾的“大开放”,历史的车轮已经改弦易辙。

从1962年到1980年,逃港风潮仍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但陈秉安却落墨不多,主要写了1976年的“四千军民夜围羊台山”事件。“四千军民夜围羊台山”事件虽然因偷渡者引发,但只能算逃港风潮中的次生事件,只是“主线叙事”的补充。

更多的“主线叙事”是否会出现在《大逃港》的“第二卷”中?“第二卷”是否已经动笔?或者,“第二卷”已经完成,只是尚未付梓出版?

5、报告文学

《大逃港》不是历史专著,也不是小说,其文体应该可以归入报告文学一类,也比较接近当下流行的“非虚构写作”。

陈秉安选择以报告文学的方式来写这本书,与其记者身份有关,也有一些无奈的因素:
“即使由于某些原因,本书的历史只能以文学记录的方式写出,但其中的人和历史事实,皆属真实可靠,有号可对。”(《大逃港》P359)

一些读者认为该书的不少章节写得“太《故事会》”了。确实,在那些讲述偷渡者的故事的章节里,《故事会》的色彩跃然纸上,所不同者,个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遭遇的血与泪,仍然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

在关于历史人物的叙事中,如毛东、习勋、陶铸、李富林等人物登场时,陈秉安不仅“虚构”了一些“对白”,还大胆地以“意识流”的笔法写他们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别样的“历史事实”。

6、一则励志故事

在《大逃港》一书中,最励志的故事无疑是第四章第七节《从逃港者到“洋参大王”》。
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潮汕商人的天赋,也看到了潮汕商人的吃苦耐劳和冒险精神,庄永竞以其亲身经历印证了“爱拼才会赢”的核心价值。

“家在远方,夫妻不能相见。不久,我便在香港重新成了家,开了一家更大的公司,用我儿子的名字取名为‘一洲’。”(《大逃港》P270)

“拿我儿子的名声作保,表示我店买的货物,绝对可信可靠。不损人利己,不留骂名在世!”(同上)

从这两段文字看,庄永竞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的人。但是,“家在远方,夫妻不能相见。”这一句轻描淡写的话的背后,是庄永竞为谋出路干事业而抛妻弃子的“黑历史”。

庄永竞在大陆的“糟糠之妻”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乡下女人,她是无法辅佐丈夫的那种女人,但她也是一个善良的、贤淑的女人。庄永竞决心逃港的时候,她已经怀孕且临近分娩了,她苦苦哀求庄永竞“等一等”她。“不行,我不能让妻子拖着,这里是最最危险的地方!”(《大逃港》P263)

铁石心肠的庄永竞就这样离开了“糟糠之妻”,逃往了“广阔天地”,后来更“大有作为”。

成功人士庄永竞的“糟糠之妻”后来怎么样了?书中没有写。或者,外人也不便与闻。但是,在我看来,这段“不便与闻”的故事是这则励志故事的背面。

7、一桩悬案

“陶*铸似乎很生气,把茶杯一放,站了起来:‘说得对!英国人有什么了不起!一个弹丸之地,放十万人过去他就吃不消!老李,去打电话,通知边防来人,把岗哨撤了!’”

“六二”大逃港风潮越演越烈之时,省委书记、大军区政委陶铸却下令撤除岗哨,任由内地居民涌向香港。

这真的是给英国一点颜色看看?还是让在三年困难时期中饱受饥饿的老百姓多一条活路?
当年的宝安县委书记李富林说:“当时正好是三年困难时期,老百姓没吃的,粤北饿死了好多人,与其让老百姓在大陆等着饿死,不如放一部分老百姓出去。可能出于这种考虑,也就是出于人道而放人吧。”(《大逃港》P189)
“表面‘出气’,实为‘放人’,这是不是‘沙头角事件’后,睿智的陶铸真实的意图?”(同上)
不管怎么说,撤除岗哨的“沙头角事件”确实拯救了部分饥民。
至于陶铸的真实意图,只能说是一桩悬案了。

8、延伸

广东省档案馆解密1949——1974年的一万两千多件档案之后半年多后(2007年11月),凤凰卫视制作播出了关于“大逃港”的五集纪录片《黑潮:逃港三十年风波纪事》。纪录片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采访了很多逃港的当事人,他们的现身说法,更能让我们靠近那段历史的“现场”。

关于“大逃港”的故事片,主要有《再见中国》(1978)和《逃港者》(1987)。前者是香港电影,后者是大陆电影,以不同的视角讲述了逃港者的故事。另外,《网中人》(1979)、《家在香港》(1983)、《勇闯天下》(1990)等影视作品,也比较出色地塑造了逃港者的角色。
至于《打蛇》(1980)、《省港旗兵》系列等作品,其实是借逃港者的身份和故事,行炮制类型片之实。

9、历史,不该沉于河底!

“感谢上帝:历史,不该沉于河底!”(《大逃港》P359)

作者:迷影自留地
(百度百科特约作者。)
(2022年4月14日)
——————————————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校友之家】

陈秉安:在寻找历史真相的路上

如果我不写下它,历史,将留下一页空白.

------陈秉安《大逃港》一书题记

陈秉安,湖南桂阳人,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曾当过农民、工人,报纸杂志记者、《深圳风采》杂志副主编、《深圳周末》主编、《特区大社会》杂志总编辑、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著有长篇报告文学《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大逃港》等。《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获中国报告文学最高奖:1990----1991全国报告文学奖(现鲁迅文学奖)。

陈秉安是师大人中最早来到深圳的一个。那时候,深圳经济特区刚办,向全国吸收人才。正好陈秉安在北影厂同叶向真(叶帅女儿)、黄宗江等备拍历史片《楚汉之争》不成,凌子导演(叶向真)力主他去深圳闯荡历练。加上陈秉安的老姐在香港独身一人。于是陈秉安下定决心,一个背包,一个“为人民服务”的黄军袋,风尘仆仆南下深圳。

陈秉安来后,又把许多相熟的师大同学一个个引来深圳。那时深圳正搞建设,满天尘土,到处是帐篷,来了的同学们就在陈秉安住的地方打地铺。陈秉安至今还开玩笑说:“那时我们啥都没见过,田地刚来时还不会坐电梯,他到深圳工人报去找老同学颜昌海,是从一楼走上八楼去的。”

但是,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陈秉安敏锐地捕捉到:深圳是记录特区乃至中国历史的好地方!

有一次,他去深圳的宝安县采访,一位当地农民出身的董事长问陈秉安:“你知道深圳特区是怎么来的吗?”陈秉安说:“不就是因为邓平画了一个圈吗?”董事长笑道“这里有一段你们不知的历史。当年,这里曾发生过百万人的大逃港!”

从那一刻起,陈秉安就暗中准备,写作大逃港的历史。从准备到后来书籍出版,前后花了22年!

正当陈秉安奔走于宝安县的乡间小道和档案馆中,暗中收集大逃港的材料时,他接到深圳市委交给的另一个任务。

八十年代末,深圳特区的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然而外界对特区知之甚少,有的甚至指责说“深圳除了市委门前的红旗外,都变色了。”加之其时许多人对中国的前途感到迷茫,深圳市委书记李灏毅然提出,要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出深圳,以深圳为一座灯塔,坚定人们继续改革开放的信心。陈秉安作为主要撰稿执笔,被选入了市委宣传部写作小组。

刚接受这个任务时,陈秉安和小组成员都为驾驭这样巨型的题材深感压力,比如说,这么繁杂而庞大的内容从哪里写起?是按时间来写?是按部门来写……当时,写作组住在西丽湖的创作之家,正好报告文学宗师徐迟也在那里修养。陈秉安就登门请教。徐迟说:“改革开放的路,就是个多米诺骨牌,是一步步推开的,你们就按这个骨牌的推进来写。”一语解惑!

后来,《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就是沿着工程改革、供给改革、物价改革、金融改革…..一波波地“逼”,一步步地“推”这条思路写成的。

《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全面介绍了深圳经济特区从设想、奠基创业,到初步繁荣的整个历史过程,解开了深圳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十年里,由贫困的边陲小镇,一跃而成举世瞩目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的“斯芬克斯之谜”。

作品出版后,很快一炮而红,全国各地象学大寨一样,以《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为样本学习深圳。据报载,仅武汉江汉区一区中,就有5万多人读过了此书。接着,一股南下深圳,投奔改革开放的大潮随之兴起。一位陈秉安的《深圳商报》同事对他说,当年,就是因为读了他的书,受到鼓舞而负笈南下的。英国路透社记者班祖克在英国的报章上说:“《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企图解答一个中国人期盼的道路之谜!”

“深圳是个宝地。”陈秉安笑言:“人家来深圳,发了钱财,我是发了点小历史财!”在完成了《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之后,他很快又投入了下一个目标:写作《大逃港》。

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100万左右的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大逃亡事件。正是为了留住老百姓,当年的省委书记陶铸、习勋等人决定在深港边境划出一块地区,实行灵活的经济政策,终于留住了人心。习仲勋将此事上京向邓平汇报,邓平于是拍板在深圳办经济特区。

正如习勋对陈秉安说的:“如果不把经济搞上去,老百姓就会用脚投票!”

陈秉安采访了数百名大逃港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记录下一个个真实又震撼人心的故事,当时逃港是个禁区,陈秉安只能背着领导,偷偷地干,收集一点写一点。一本书从收集到出版,竟然用了22年!

2008年,《大逃港》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再一次炮红。

随着搜弧、新浪、网易等各大网站的推介,《凤凰卫视》、香港《无线电视》、《亚洲电视》…..对陈秉安的专访,以及电视片《转折中的邓平》的播出,“逃港”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终于走进了历史的舞台,对世公开。

《大逃港》一书也很快被香港以繁体版发行至台湾、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旧金山的华人,甚至将《大逃港》改成“说书版”,每周在电台播送。201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华夏人物》栏目中,将陈秉安和大逃港的故事,向全球华人推介。“陈秉安”这个名字开始为更多人熟悉。

我们找到陈秉安时,他正在大西北的一个偏僻处写作《大逃港》的第二部。我们好奇地问他,他的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来自哪里,他说,是自己的经历,是艰难困苦帮助了他。

陈秉安出生在湖南省桂阳县,其曾祖父是曾国藩的学生,山东巡抚。这样的出身,自然会使他的家庭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的冲击。

陈秉安20岁被下放到农村,头顶烈日,赶牛犁田。后来,海拔一千多米的瑶族山村里缺乏教师,他又在山中当了三年的民办教师。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生活,使他倍感孤独,唯有“读书”是最好的解脱。正好文化大革命中图书馆被抄,许多中外名著散落在知识青年的手中,陈秉安便想方设法,以物换书拿到了许多书籍。三年的山村生活,他一刻不曾虚度,“在山里读书的时候,一轮明月和一盏孤灯陪伴着我,我开始了创作,写文章。”不久,他竟然在《湖南日报》发表了第一篇诗歌,这大大增强了苦无出路的他的信心。不久,上面来人招工了,别的出身“红正”的知识青年可以成为铁路工人,军人…..他只能被招到县搬运社当搬运工。身小力弱的他,每天要在烈日下,扛着180斤重的谷包、100斤重的水泥上汽车。而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他竟然又有散文、小说,在省、地一级的刊物上发表。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给读书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陈秉安第一次参加高考就取得了郴州市文科第一名的好成绩,但由于家庭原因他还是不能上学,第二年他没有泄气,继续参加高考,又是郴州地区文科第一名,终于如愿进了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当我背着包走在湘江大桥上的时候,我激动得不得了,我明白,我这滴水滴,要从小溪流入大江了!”

陈秉安回忆道,在岳麓山下的岁月,他有了系统学习中国文学的机会,他说,师院浓郁的文学氛围和周围的良师益友,是哺育他成长的甘露。对他后来的写作乃至人生都有深远影响。“70年代末,中文系的文学气氛非常浓厚,我常常和韩少功、骆晓戈、钟铁夫、田地、等一些朋友交流,探讨文学课题、议论国家大事,激扬文字。我在中文系还参与举办过学生刊物《岳麓山》,刊登同学创作的作品,组织同学琢磨、探讨以相互促进。”大学毕业后,陈秉安被分配在湖南省总工会的《主人翁》杂志,从此同新闻和写作结上了缘。直到1985年奔赴深圳。

回首漫漫人生路,陈秉安告诫后辈成功之道有三:第一要“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第二,选好道路后,要坚持不懈,方能水滴石穿。第三“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不要被一时的成就蒙蔽了双眼”。

作为原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的陈秉安,如今依然坚持走在文学的道路上。他在青海湖畔与我们通电话时说:“请相信,不久我将会有更大更好的作品出来,向母校和同学们汇报!”

整理/邹邹刘海云
发布日期:2016-11-04 00:00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