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法上班这点事儿

你的未来取决于你今天工作的样子

2018-06-29  本文已影响13人  宋小song
你的未来取决于你今天工作的样子

我工作日的一天通常是这样的:一坐下来就先打开各种工作群浏览消息、回复消息,然后对着电脑打开很多页面,同时做好几项工作。正忙着却被通知要开会,工作报告刚写一句话,手机响了,回复信息顺便看看朋友圈的最新消息。一天过去了,很忙碌,最重要的那篇报告却还是只写了一句话。

你是否是同样的状态?

身边的人对人工智能的讨论愈来愈热烈,人工智能对人类是机遇还是挑战我没有能力做结论。但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热词人机大战、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餐厅、无人仓库让我这样一个普通企业的普通员工时刻担心自己某一天会失业。

对另一些人而言,信息科技反而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在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知识和能力都代表一种生产力和价值。

你是否有同样的感受?

如果你对以上两种状态中的任何一种感同身受,那我们需要共同考虑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工作?

数字科技的崛起带来的是劳动力市场的分化。一端是岌岌可危的就业环境,但另一端是赢者通吃的更繁荣景象。

你会成为哪一端?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进行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这本书中提到了在数字科技时代将获得特别优势的三种人:一是可以利用智能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人,二是在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人,三是拥有资本的人。很显然,我们大部分人要努力成为前两种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成为一个行业的精英。而这最需要的就是深度工作的能力。

《深度工作》这本书2016年在美国一经出版就占据了亚马逊美国网站的职场类书籍的榜首。这本书的作者卡尔·纽波特不仅是计算机博士,还是人气播主,创办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卡尔·纽波特是深度工作概念的提出者,深度工作的技能让他不用在工作日和周末加班,却有比其他人更多、更高质量的产出。同时,深度工作还带给他更富效率和意义的生活。

他提出的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深度工作能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

很多成功的人都是善于进行深度工作的。

比如,心理学家荣格在一个名为柏林根的村庄建了一座简单的两层的石头房子,开辟了一座私人办公室,没有他的允许,任何人都不能进入他工作的房间,保证他可以在不受打扰的时间里进行专注的创作。

再比如,J.K.罗琳在写作《死亡圣器》时,发现家庭办公室干扰太多,这时她入住了爱丁堡中心的五星级酒店,在那里专注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

深度工作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却很少有人拥有这项能力。

这一方面源于人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简单的事务吸引。另一方面源于深度工作带来的价值难以度量,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看得见”的努力。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生产力公式: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根据这个公式,单位时间的产出取决于你的专注度。专注度越高,单位时间的产出效率越高。

事实上,把一项工作做完之后再开始另一项要优于同时进行好几项工作。因为同时进行好几项工作会造成注意力的不停切换,注意力的切换会造成注意力残留,降低工作效率。

比如说,在你刚写下报告的第一句话时被通知要开会,那么你坐在会议室之后,脑子里仍然会想着刚开头的报告,因为人的大脑总是关注未完成的工作。

你的未来取决于你今天工作的样子

深度工作是一种有价值的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锻炼深度工作的能力?

1.选择适合你的深度工作策略

每个人、每个职业的不同特点决定了我们在锻炼深度工作能力时要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说,有的人早晨效率高,有的人晚上效率更高。有的工作有固定的休息时间,有的工作却要随时待命。那么,你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段,在效率最高的时间段里处理最重要的事。

可供选择的策略包括:禁欲主义策略、双峰策略、节奏策略、新闻记者策略

如果你能够排除所有的浮浅关注点,希望将自己全部的精力用于有价值的活动,类似于“与世隔绝”的感觉。有强烈的价值追求,也有很强的自律能力那你适合采用第一种策略,也就是禁欲主义策略。

比如科幻作家尼尔·斯提芬森,如果你访问他的网页就会发现上面没有邮箱和地址,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沟通原则的: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已被占据,请不要索要邮箱。

大部分人不会采用禁欲主义策略,一方面因为这种策略不适合我们每天为生计奔波于城市中的上班族,另一方面对追求不断尝试新鲜事物,注重体验的人来说,这种生活显得太过无趣。

对于有固定工作时间的人来说可以采用第二种策略,也就是双峰策略。我们可以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大块。集中一块时间做深度工作,其余的时间处理其他琐碎事项。

比如荣格隐居在小石屋期间屏蔽外部干扰进行深度创作,其他时间他会返回城市给人看病、给学生讲课,参与很多丰富的活动。我们可以在一周的三天里进行深度工作,其他时间处理琐碎工作及个人事务。

第三种策略更具体,也更具有操作性,那就是在每天的固定时间进入深度工作的模式,专注于一项工作。然后在日历上做上标记,坚持下去,日历上连续不断的深度工作记号会让人产生成就感。

这种节奏哲学更适合深度工作的初级锻炼者。在日常的工作时间里,找到工作效率的“爆发期”进行深度工作的锻炼。比如,坚持每天早晨6点至7点写作,持之以恒坚持就是一种节奏策略。

第四种是新闻记者策略,也是一种高阶策略。采用这种策略的人通常是能熟练控制注意力的人,只要有空闲时间,随时可以开始深度工作。

比如本书的作者就可以做到不论是在遛狗还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可以随时进入深度思考。当然作者也表示这种策略不适合刚开始锻炼深度工作能力的人。要把注意力从浮浅的事务上转入深度工作需要锻炼,未经锻炼,这种转换可能会消耗有限的意志力。当你强迫自己从看的正精彩的电视剧转入写报告的节奏时,会觉得报告更难写了。

2.执行并习惯化

相较于做什么这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做。深度工作的策略需要在工作中坚持执行才能慢慢习惯化。习惯化的过程包括抓住主要目标、关注领性指标、记笔记和及时反馈。这是四位一体的步骤和方法。

深度工作要集中于最重要的工作上。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多线条工作的价值不如单线条完成一项工作之后再开始另一项。对于工作,我们一定要找到最关键的点是什么,抓住核心,找到关键目标。

找到关键目标之后,接下来就是要抓引领性指标而不是滞后性指标。比如说,要提高面包房的销售,关注新品推出后的客户满意度就是滞后指标,推出样品试吃之后客户的反馈就是引领性指标。因为新品已经推出之后的客户满意度对销售已经造成影响了,造成结果之后,一切都晚了。而先推出样品试吃,之后根据客户反馈调整产品,这样可以直接改善结果。

深度工作能力的锻炼要保持对工作状态的觉醒。也就是要及时记录一天的深度工作情况。想要更好的工作,你就得知道自己是如何工作的。记录一天里你的时间消耗情况有助于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比如,很多人在排队等咖啡的几分钟里,或者在通勤的路上会无目的刷手机,当你完整记录自己一整天对手机的使用情况后,你会感叹无目的刷手机的时间怎么那么多。

对深度工作情况的记录是为了能及时总结,也就是要及时反馈。一周过去,要及时回顾过去一周的情况。哪一天做的比较好,哪一天做的不好。做的不好的那天要考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继而适当调整工作安排。做的好的时候可以适当奖励自己。积极的反馈总是会给人信心和持续的动力。

习惯化的最大好处是当你进行深度工作时不需要再调用有限的意志力。当某一工作日里没有进行深度工作就感觉一天好像缺了什么似的,就像忘记刷牙的感觉,这个时候深度工作的习惯就养成了。

锻炼深度工作能力不是说我只在工作的时候是专注的,在休息时间就可以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真正的休息绝不是什么都不做。时间管理专家劳拉·万德坎姆曾经说过,什么也不做通常会做更多,而且是无意义的事。时间总是会被填满的,如果你打算周六一天什么都不做,通常的结果是花几个钟头窝在沙发上看你根本就不想看的电视,或者浏览本没有打算浏览的网页。

有意义的休闲活动比如定期的锻炼,有计划的读书或者安排朋友见面,参与亲子活动等不仅会让你在一天结束时感觉更充实,也在持续锻炼专注的能力。

3.压缩你的工作时间

这听起来似乎很矛盾。即便加班,工作尚且不能完成,何况要压缩时间呢。

回想一下你昨天一天的工作情况,如果是8小时工作制,你的实际工作时间是多少呢?很少有人能做到一天工作8小时。

稀有的才珍贵,时间也一样。如果把三天后要交的报告提前到第二天的上午,恐怕你的工作效率会提高很多。这就是更少的工作时间产出更高的效率。

很多占用你时间的事项并不想你想的那么重要。压缩工作时间人们就会主动减少那些浮浅的事项,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工作上。与记录无目的刷手机的情况类似,如果认真记录一天浑浑噩噩的时间,也会让人很惊讶。

在这样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喝杯咖啡的时间里,世界就变了一个样。你的未来取决于你此刻工作的样子。一个人是面临岌岌可危的状况还是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持续学习和把工作做到极致的能力。

《深度工作》这本书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工作习惯,只有专注才能创造价值。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工作上,它提倡的专注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个碎片化时代创造富有效率和有意义的生活。

正如加拉格尔所说“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