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考

2023-11-15  本文已影响0人  鱼之约

一、课程思维

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前提是有课程意识。

干国祥老师在《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中说:“课程,就是我们行走的这段旅程中的全部。意愿、计划、资源、行动、反思、建构下的经验。课程就是‘道’,就是我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作为教师,如果没有课程意识,只关注课堂,也就是行动,那就容易陷入自我的误区,课堂容易陷入一言堂。如果有课程意识,在备课前就先考虑到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那么教学方向大体上是正确的,课堂主要关注的就是细节部分,把更多的意识转向学生。

故而,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具有课程意识。拿到一篇文章,要想语文要素是什么?课标对其定位是什么?单元任务和导读的要求是什么?学生的素质如何?结合以上定位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继而思考,如何证明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检测?当这些问题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教学评自然就形成了一个整体,密不可分。

二、教学闭环意识

“闭环管理”是企业中常见思维。企业“闭环管理”中提出的“PDCA”循环,被证明可以构建一种目标清晰明确、“环环相套”的任务达成模式和“环环相扣”的任务保障机制。“PDCA”的含义是: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完整的PDCA循环有助于推动每一个任务的达成。

“闭环思维”可以帮助我们重构课堂。计划就是上课前的准备,相当于备课环节——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等,执行相当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依据计划而行,最后检测学习效果,针对结果反思,得出经验教训重新构思,既是这一次教学的终点,亦是下一次教学的起点。

而教学评一体化就是一个闭环意识,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检测学习效果紧密结合在一起,评随着学时时发生,课堂中的提问、默写和合作交流就是评的一种,不能简简单单认为评就在课堂结束后。每一个子任务结束后就应该有评的存在,形成一个小闭环,大的学习任务结束后,形成一个大闭环。这样子的课堂才是一个集宽度、深度于一体的课堂,才是真正践行着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

三、有效课堂思维

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包括六个部分:教材及教材解读、确定教学目标、有明确方向的预习、严谨的教学板块、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以及教学反思。

这六个部分帮助我们重塑了课堂的基本结构模型。而蕴含其中的“道”,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观念。而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践行也在于思维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有效课堂。

设计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的前提是心中有学生,不能喧宾夺主,在自以为是重点的地方停留,应依学情而定,而学情是有效课堂践行的前提,一切不顾学情的课堂就是教师的一言堂,即使诊断性测试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教育过程注定是失败的。

就如六一老师所说:学生考了100分,却不喜欢这个学科。我想原因就在于此。有效课堂应该是结构化的,是如上台阶一样步步登高,抵达知识的高度。课堂是学生的一次穿越,是经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在课堂前后的知识、思想等方面的转变,是经过评价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和速度,一切以学生为主的过程。

总之,经过昨晚的学习,我对教学评一体化有了新的认知,但是更震撼的是,各位导读人以身践行的态度。我与优秀者的区别在于行,理想课堂是真实存在的,是经过践行不断深化认知的,知行合一应是对待教学评一体化的基本态度,在知中行,行中深化认知,继续指导行,这个过程也是一种监控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评的体现,因此,评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教学的终点,亦是教学的起点。谨记于心,坚定执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