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情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传统意义上来说,“朋友”是相互往来比较多的熟人,感情比较近,共同语言比较多,特别是能够称得上“好朋友”关系的那些人。
自媒体时代,我有许多从未见过面的“好朋友”,文字往来密切、热络,交流较为频繁,类似的情况和现象应该不少,这绝非“个例”,更非“独创”。每天,都会在简书对我留言点评的朋友,回复谢谢,对于点赞的朋友,回赞致谢,实在能量值用完了,用手工点赞表示敬意。
我比较喜欢写作,同一辈子从事的教书育人有密切关联,退下来后,也坚持日更,题材不限,有感而发,以散文为主。写出来后,首发简书平台,然后发送给朋友、同事、家人,算是“通报”,也算是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于我自己则是打发时间和寻找快乐。
一些朋友将我的“成品”外转,滚起雪球,范围逐渐有所扩大,包括一些我不认识的人士,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有。他们或经朋友引荐,或是自己找上门来,希望同我交换看法。我编过校报,还喜欢交朋友,并且不怕朋友多,对这样的动议当然欣然同意,都很高兴地一一予以接纳并保持一定的往来,当然都是通过“文字”。一来二去,同他们中的部分人逐渐增多了简信、微信的互换,交流切磋,接受他们的建议、批评,也增多了相互了解和理解,成为了没有谋过面的朋友,还颇为“知己”。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人的一生中,必然会有许多朋友,这是人生的需要,是事业和工作的需要。交友,则需要主动、热诚、真心实意,倾力而为,尤其是同那些没有见过面的朋友。与这样的人“交友”,不会产生其他“纠葛”,多能“开门见山”,直入友谊的核心和真谛,容易保持和加深。
回望是为了感谢,回望更是为了前行。四月在简书收到精彩评论摘录如下。
对《春天的快乐会传染》一文的评论有:珍藏1961写的“快乐祖孙俩,幸福传万家”;任风云写的“小姑娘好稀罕啊”。
对《想念恩师周本淳先生》一文的评论有:爱看ABC写的“在简书,您这样的文章是凤毛麟角!真真都是彰显了‘文人风骨’。您和大先生都是治学严谨,求知若渴,学而不厌,精益求精之的楷模”;海泩写的“从初识的人物描写,至听课时观察到的先生的治学严谨,再到采访先生了解到更多人物背后的经历和故事,以及其他人的评价,作者从多方面展现了周先生的特点,使人物形象立体鲜明。这样一位先生,不愧为师”。
对《父与子》一文的评论有:半苇渡江写的“父爱如山,厚实而深刻!父亲虽然离世已久,但于儿子而言,一直是内心最挚爱的人,永远清晰地刻画在记忆最深处。文章以深沉温暖的笔调,娓娓道来对父亲的绵绵思念。父亲的高大帅气、才华横溢;父亲的不苟言笑、严肃认真;父亲的勤劳朴实、爱田喜种;父亲给我们读历史、面对面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父亲对我们的学业有要求但不强求,任我们更多自主的学习,与我们相处融洽……‘我’从父亲身上学到很多,所以能够和自己的儿子相处甚欢。荐文之因: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内容真实感人!”
对《桃花坞里仙子多》一文的评论有:燕语呢喃唤春归写的“遇见桃花美景,想起那些东流去的仙子们。物是人非的感慨,现实欠适宜的感伤。善良的作者是一个有情怀的人。”
对《与孙女对话实录》一文的评论有:陈水河写的“写得好,活泼泼的”。
对《短视频火的“小李书记”》一文的评论有:陌美橙写的“当有名有利的时候,初心也许就慢慢变了,也许就拐到诱惑和定力的PK赛道上”。
对《耿老的钱去哪了?》一文的评论有:绿山墙的采薇写的“这是篇叙事散文,作者讲述了身边朋友发生的一件事。‘我’认识的耿老,领着丰厚的退休金,经常还有晚辈给的红包,不缺钱的耿老却总是在偷偷攒钱,而这笔钱连老伴耿奶奶也瞒着,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耿老的钱都花在自费出书上了。为情怀买单,为兴趣爱好投入,甘之如饴。推荐理由:质朴简洁的语言,平和冲淡的笔触,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设置的‘钩子’非常成功,起伏曲折,引人入胜。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耿老的赞美之情,为热爱付出,过着自己理想的生活。”
见面“会友”和“不见面的朋友”,两者互相结合,是人做好事情之必须。在这美好的四月,我迎来日更百日,也认识了越来越多不见面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