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的变迁
我所在的县,每年有四个上坟的日子——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农历十月初一、烧年纸。
清明节,是最隆重的日子。按理说,清明节这一天,应该是正日子,应该在这一天去上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是谁破的例,我们这里的清明节上坟,改成了“上前不上后”,意思是说,应该在清明节到来之前去上坟,而不应该在清明节当天去上坟。什么依据?不知道。反正是顺大溜呗,如果硬性坚持在清明节当天去上坟,一定会被老年人或多嘴多舌的人,给骂得狗血喷头!
清明节之前,上坟是第二位的,添坟是第一位的。前一年添大一点的坟墓,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淋,坟墓上的土壤,流失了不少。这一年清明节之前,往生者的后代、近亲戚,提前选中一个相对较好的不下雨的日子,或从各地聚集到某个地方,统一出发,或从各自的居住地出发,到坟墓座落之处汇集。
参加添坟的人,必须是男性,女性是不准参与的。女性只能站在一旁,等待添坟结束参与烧纸磕头。男性们,从相对较远处挖出来一部分土壤,均匀地撒在坟墓周围,感觉能覆盖整个坟墓了,才停止添土。
接下来,是在坟墓顶端加个坟头。坟墓里,埋葬几个人,就加几个坟头。一个坟头的,里面就埋着一个人。两个坟头的,里面就是一夫一妻。三个坟头的,里面就是一夫两妻。还有五个坟头的呢,那里面就是一夫四妻了。
以上说的是乡村里的坟墓。县城里的公墓,都是混凝土浇筑的两个池子,放入骨灰盒以后,盖上大理石盖板或花岗岩盖板或者表面是水磨石的混凝土盖板,没有土壤流失一说,没有坟头一说,所以也就没有添坟这个程序了。
放上坟头,标志着添坟结束,接下来,进入烧纸程序。一众人等,把买来的纸钱、纸币、纸元宝之类的,逐一焚烧。一边烧着,一边还要有人念叨着,对坟墓里的遗体、遗骸、骨灰等说些话语,无非是,清明节到了,谁谁谁都来看你了,来给你送钱了,你在那边买肉吃,买酒喝,买新衣服新鞋穿,等等。也有带着烟酒来的,烟呢,抽出一支,点着后,放在坟前,由它自行燃烧。酒呢,倒入一小酒杯,放在坟前,然后,把带来的烟酒,放在坟前,不再带回去了。
带来的祭品烧完后,按照长幼有序规则,给坟墓里的往生者磕头,一边磕头,一边说些吉利话。至此,清明节上坟结束。
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的上坟,在我们这里也被搞乱了,改成七月十五之前和十月初一以后,为什么这么改,无从考证,反正都是左邻看右舍顺大溜。这两个上坟的日子,都是本家族直系血亲关系的人参加,所有亲戚都是不参加的。也都是坟前焚烧纸质祭品之类、说些吉利话之类地走个程序。
烧年纸的日子,有的在冬至这一天,有的在进入腊月之后,最晚不能晚于过小年。亲戚也是不参加的,都是本家族直系血亲关系的人,到坟前焚烧纸质祭品说些吉利话地走个过场。
哪些人能去上坟,哪些人不能去上坟,过去是有讲究的,比如,正处月经期的女人,正处孕期的女人,正在办丧事的男人和女人,虚岁十二岁以下的孩子,等等,都是禁止到坟前的。那场历时十年的运动过后,把这些传统讲究统统都给搞乱了,月经期的女人,挺着大肚子的女人,戴着黑纱的孝男孝女,大病初癒的男女老少等等,出现在坟地里,已经没有人感觉大逆不道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无论是在乱坟岗子里,还是在像模像样的、修饰得越来越豪华的公墓里,在上坟的日子,越来越难以听到哭声了,偶尔听到一两声,年长的旁观者还有可能触景生情地眼圈发热,有的可能还会掉下来一至两滴眼泪,年轻一点的,则会大惑不解,有的美男靓女,竟然会哈哈大笑,笑话人家神经错乱想不开,仿佛TA是无根之木、自己也是不准备做父做母似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所有上坟的日子里,参与上坟的人,都是不聚餐的。自那之后,参与上坟的人多半都聚餐,县城和集镇的酒店里、餐馆内,或者小吃铺、大排档,高朋满座,推杯换盏,口若悬河,慷慨激昂,不亦乐乎!
抄录古诗一首,结束本文:
南北山坡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化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