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之闪耀 | 一年读书300本
文明之光:第1册至第3册
吴军 (作者) 人民邮电出版社

在之前订阅了一年的吴军《硅谷来信》中,偶尔会出现一些科技之外的与文明有关的内容,这一次,终于把整套的三册书拿来,一起读上一读。
在这个技术急速飞进的时代,科技与人文的交汇与融合,却渐渐成了一个被人所提及的内容,在这套《文明之光》开端的"序二",即用了“大数据时代感受人文和科技的跨界之美”这个标题。
三册的《文明之光》,按照时间的流逝顺序,叙述了一个一个的历史片断,一道一道人类文明史上的闪耀光芒。
一直对“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比较陌生,名字总是听到,但是却总是不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文明。在第一册《文明之光》里,见到了很详尽的叙述。这是一个已经消失了个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是继埃及之后的第二个世界文明中心。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条河流之间的土地”。在中东地区,有两条著名的河流)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它们均发源于土耳其境内,然后几乎平行地向东南方向流去,流经叙利亚和伊拉克,最后在下游合并,注入波斯湾。
一直被战乱困惑的中东地区,原来就是古代盛极一时的“美索不达米亚”所在地。
书中涉及的范围相当广,从对中国古代垄耕种植法意义的全新阐述,到罗马人的征服世界,从中国瓷器为什么是个相当大的奇迹,到美第奇家族的传奇,从为什么是英荷征服了世界,到电的发现给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最后一章是很特别的,章节的名称是“增长的极限,珍爱我们的地球”。都常说,我们要把时间线拉长了看,那拉多长呢?10年20年可能挺长了,50年100年可能就相当长了。但是这一章节里,作者考虑的是几亿、几十亿年这个数量级。
如果把现在的地球当做一个40岁的中年人,如今的人类只相当于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孩儿。这个小婴孩儿对这个世界动动这动动那,从自然来说,造成了好几次因无知而致灾祸,比如澳大利亚的兔子灾,英国的伦敦雾,美国的黑风暴;从人口来说,这百年来人口急速增长,带来了未来许多的未知之数。
但就如书的名字中有“光”一样,在最后的结束语中呈现的依然是希望:
在过去的60多年里,人类通过合作避免了诸多的战争,人类开始习惯于通过外交谈判的手段解决矛盾和纠纷。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懂得了环境的重要性。这些都是积极和进步的力量,这些力量最终将战胜人类贪婪的另一面,引导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文明向前发展。
愿未来的历史上记录我们这一季的时候,会呈现更多的文明之光。
只因目中无人
黄启团 (作者) 九州出版社

作者黄启团是壹心理的创始人之一,书中各处,都用“团长”这个称呼来出现。
“一切心理问题都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书的副标题,也是全书的核心主题所在。而这一句话,让我一下子又想到了阿德勒心理学中的人生大三课题之一:人际交往的课题。
书中非常形象的介绍了两类人:黑洞和发光体。
具有“黑洞”特质的人,是怎样的人?
他们主要有两个特点:
用是否做好事情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他们“对事不对人”,所以“目中无人”。
把焦点放在负面的事情上,很难看到别人做到了什么,只关注别人没做到什么,极少给予肯定和鼓励。
非常形象的比喻,这一类人,就如黑洞一样,在吸进去你的能量,但是什么也不给出来。感不到光与温暖。
与之相比的,是具有“发光体”特质的人,这类人也有两个特点:
能透过事情看到人。在他们眼里,人永远比事重要。他能够接纳你的情绪,读懂你行为背后的下面动机,在他面前,你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焦点会放在一个人能做到的事情上,而不是这个人做不到的事情上。他们从不吝惜肯定和鼓励,并且相信你能够做得更好,他们还能在你身上看到很多你自己都看不到的资源。
是不是都非常想抛弃“黑洞”的特质而拥抱“发光体”?那就来读一读这本书吧:《只因目中无人》。
书中还提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模式。
什么是模式?
模式,就是一个人固有的行为、思维、情绪反应等的统称,当一个人按照某种方式应对外界的时候,外界也会给他固定的回应。渐渐地,一个人与外部世界互动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这个模式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这里所说的模式,与《最小阻力之路》中的“底层结构”非常相似。你的世界并非是我的世界,想说的就是不同人之间,模式或是底层结构这一层面上的不同。
那么什么是影响模式形成的重要因素呢?
作者提到了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
- A是指诱发性事件
- 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情后产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件事情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 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
同样的一件事情A,因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信念B,从而给出了不同的反应C。
这里面唯一的影响因素就是B,是我们的信念,也可称为是我们的看法。
我们思维中有很多错误的“信念”,它们剥夺了我们获得成功、获得幸福生活的权利,这些信念称为“病毒”。
作者提出的这个“病毒性信念”的说法,与《超越智商》中的“污化心智程序”,也是很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有三种典型的病毒性信念:
无助——无助这是样一种想法:别人做得到,而我却做不到
无望——无望就是绝望,不对任何可能性的情况再抱有希望,只会做出一个判断:任何尝试都是没有可能的
无价值——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觉得没有资格配得上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有一种想法:我不值得拥有
这三种病毒性信念全部都是限制性的信念,相当于是划地为牢,将自己囚禁的死死的。更不好的是:
这三种限制性信念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思想中,它们相互作用,影响一个人的所有行为,最终的结果就是让这个人待在原地,难以进步。
知道了这是一种病毒性的信念,是一种污化了的心智程序,下次再有这种念头的时候,就有意识的告诉一下自己:我这么想,是错误的。那怎样想是正确的?反过去想就是正确的:
- 别人做得到,我也做得到
- 希望肯定是在的
- 我喜欢的东西,我值得拥有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认知自己、认知与他人关系的一本不错的带路书。
The Little Book of Hygge: The Danish Way to Live Well
Meik Wiking (作者) Penguin Life

这是2017年读完的第一本英文书。嗯,用英文书写的解释一个丹麦词汇的书。
Hygge,丹麦文,发音为〔hue-gah〕。Hygge 是一种归属和温暖的感觉,一个感到舒服与满足的时刻。也就是丹麦人透过为自己制造友善舒适的生活环境,让自己的心理情绪保持正向不受季节影响的方法。
这本书翻得很慢,但也并没有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去研究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而更多的想去体味,究竟什么是hygge?
读完之后觉得,hygge,更多的是一种心里满足、幸福在当下的感觉,就那刹那的小确幸。
hygge与你拥有多少物质,没有关系,但与你享受美妙的感觉,有很大关系。

最与hygge相关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热饮、蜡烛和壁炉。
夜晚时分,窗台和桌子上点着蜡烛,围在壁炉周围,听着柴火的噼啪声,闻着燃木的特别味道,手棒一杯热饮,与三五家人好友闲聊。这样的场景,好hygge。
我们要学习勇于不去拥有,因为其实幸福不需用力追来,而是好好地过每一天的舒服日子。也许,就是这种特别的价值观,养成丹麦人别致的hygge吧。
读完后发现轻巧的英文书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读。一个不错的开始,嗯~~
先天后天
马特·里德利 (作者) 机械工业出版社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基因、经验及什么做我们成为人
到底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决定的?厚厚的一本书,基本是从这个世纪大争论的题目展开的。
发现西方学者们很有意思,总是会在A与B之间,争论得没完没了。
A:地球围着太阳转;B:太阳围着地球转。日心说和地心说,争论了好久好久。
A:光是一种波;B:光是一种粒子。光的波动学说和粒子学说,上上下下吵了300年。
还有唯物与唯心、资与社,等等等等。每每看到这类的内容,就会想到柯维的那本《第3选择》,真的不是只有A和B两个选择,真的其实还有第3选择的。
这本《先天后天》,最终告诉的也是这个道理:既不是先天决定的也不是后天决定的,这俩人团结协作互相促进、一起决定的。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学术味儿挺重的书,因为如果对基因的背景知识一点儿没有的话,读这本会有些吃力。后天的行为会影响基因启动子的表达程度,进而影响了蛋白质表达的水平不同甚至是表达的蛋白质的种类不同。全书中这一类型的表述挺多的,对想深入多了解了解,到底先天和后天是怎样共同影响我们成为这样的人的,不妨读一读这书。
马特·里德利的另一本《美德的起源》还没有读完,觉得有些晦涩不易懂。马特还有一本《理性乐观派》更加有名气一些,希望未来脑细胞足够多够用来烧脑的时候,再把马特的书取出来看一看吧~~
- 这是无悔在2017年速速读的第280-285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