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故居
寻王铎故居,跟导航走,竟指引我开进一条很窄很窄的小巷。不信导航,在岔口犹豫再三,决定跟随车流走“康庄大道”,结果误入歧途。经村民指引,复绕进小巷,终寻到它了。
它的进口就是一个小门,它就藏在一户户居民楼中,要不是门口挂了排红红的灯笼,写着“王铎故居”四个大字,还以为这里也是一户人家。
王铎何许人也?进门口便认识了。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痴庵,谥文安,孟津县人。明清礼部尚书,清加太子太保。其书造诣良深,风格奇绝,名重当代,垂范后世。启功先生赞曰:“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庭院深深,正午,寂静无人。我一个人顺着一间又一间厢房往深处走去。这是明清古典园林的典范,屋檐高耸,房间庄重,翠竹相映。古朴的墙面间或开一圆形,又间或开一长形,形状内外各自成趣,别有洞天。
走到最深处,见一艺人正俯首画牡丹。砚台、香墨、各类水彩扑了一桌。一支中等大小的狼毫,笔尖沾深色,笔末沾浅色,收收点点间,牡丹花便成了。
我问:先生作画和谁学的?
答:自学。
问:画了多长时间了?
答:二十多年了。
问:先前学过画吗?
答:以前种地的。
问:电视上说,在孟津人人会画牡丹,真的吗?
答:哈哈,那是宣传,你能不让他说吗?
走进艺人的店面里间,方见得他各种各样的牡丹画作,有裱在框里的,有软裱的,有一大幅华华丽丽的,也有一小朵幽深淡雅的。欣赏良久,觉得甚有味道。
深感从种地到作画距离遥远,是何机缘促成这转变?定是个好故事。可惜记者证不在手,与人搭讪本不是强项,无端挖掘太深总感冒犯。遂出。
站在最高处看这青砖黛瓦,方觉时光飞逝,沧海桑田。王铎在顺治二年54岁时降清,做了亡明遗臣。在提倡“忠君”的年代,王铎历任两朝,大节有亏,因而被排除在正史以外,其书法也不被重视。王铎书法热是近几年才兴起。
哈哈,没什么好困惑的,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潮流吧。小时候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类句子,蛮感动的,现在也不怎么喜欢念了。时代在变,不过王铎还是那个王铎,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至于时代中的“王铎”、“你”、“我”,都不过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而已,不必太过介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