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红楼一梦读书

解开《红楼梦》之谜局一(红学论文,与诸君共探讨)

2017-08-30  本文已影响779人  李缓之

第一回

钟情人乱读红楼梦

小冷笔闲言此中情

我和朋友们共同研读《红楼梦》文本已经有十几年时间了。(我们之所以不称小说而称之为文本,是因为作为小说我们看重的是它的文学功能,而作为文本我们更多看重的则是它的研究功能)我们既见了好些研究文章,也听了不少有关的讲座。当然,他们的研究和解读也不无道理,而我们则只想就《红楼梦》本身来说些也许并不成熟的想法和观点。我们觉得这些想法和观点还是有点小道理的。这也算是我们没有白读《红楼梦》文本,就权当是为红迷朋友们提供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吧!

我们想说的还真不少,但一时又不知从哪儿说起方好。我们觉得,以往研究《红楼梦》文本的文章基本上都是零敲碎打的这儿说一下,那儿说一下,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根本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系统分析。而我们想系统地发表一些也许并不成熟的分析和研究,这些也是供红迷朋友们参考吧!

最近我们又重新研读《红楼梦》文本,忽然想到《红楼梦》第十七、十八两章回未分出章回目录来,觉得从此说来倒也有些眉目。(当然,也有《红楼梦》文本分出了这两回的章回目录)

《红楼梦》第十七、十八两回,我们也不知看了多少遍。就我们读后的直觉来说,它们在整部作品中可以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是因为大观园的建成,为《红楼梦》中主要人物以后的活动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艺术舞台。雪芹未分出这两回的章回目录,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并未引起我们红迷朋友的深切关注。我们许多红迷朋友看这两回时,主要是看宝玉的才华,看元贵妃省亲的热闹场景,看其中的诗词,看大观园的布局,看山石水泉、花鸟鱼虫、松竹棠蕉、屋堂馆舍等等。这当然也是一种乐趣、一种解读。而我们却有着不同的视点。我们把视角的切入点放在了一些看起来并不是很重要的“闲言碎语”上。而恰恰是这些“闲言碎语”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现在先把它们摘录下来,然后再来说说我们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吧:

1、一进园,宝玉于留题处直书:曲径通幽处。

2、(贾政)方欲走时,忽又想起一事来因问贾珍:“这些院落房宇并几案桌椅都算有了,还有那些帐幔帘子并陈设玩器古董,可也都是一处一处合式配就的?”......(贾珍的回答,贾政知道此事不是贾珍经办,便唤来贾琏。贾琏看了靴掖内的清单)回道:“妆蟒绣堆,刻丝弹墨并各色稠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帘子二百挂,昨日俱得了。......”

3、(出园时)原来贾政等走了进来,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暂隔,及到了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回头再走,又有窗纱明透,门径可行,及到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群人,都与自己形相一样——却是一架玻璃大镜相照。及转过镜去,益发见门子多了。(在贾珍引领下,众人三转两转,才得出园)

我们阅读到《红楼梦》第十七、十八两回时,首先想到的是雪芹为何没将这两回书分拆开来?雪芹为何未将第十八回的章回目录写出来呢?这是很不合常理的。对此,红学界相应的研究和解释是:雪芹还没来得及将这两回拆分开来,就已经离开了人世。我们经过反复阅读和思考后得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即雪芹这样做肯定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这才特意在初出的《红楼梦》文本中将这两回连在了一起,而根本不是没来得及将这两回拆分开来。雪芹这样的做法是十分违反常理的。其实,这恰好反映出雪芹将有些事情隐藏了起来这一问题。雪芹这样做肯定有自己想要说出来的意思。直觉告诉我们,雪芹写《红楼梦》这两回时,心是悬着的。“十七、十八”所对应着的正是实实在在的七上八下、忐忑不安。雪芹几乎穷尽一生精力、以一把辛酸泪来写这部千古奇书,如果他只是想说点你亲我爱,而没有其它想要表达的意思,我们觉得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的。因为《红楼梦》文本的开头就已经告诉我们,雪芹是将真事隐去的。因此我们觉得这种隐去并不是抹去真事,而是将真事隐藏了起来!隐藏真事的地方也只能是在《红楼梦》文本之中。我们如果认为《红楼梦》文本有谜局的话,那我们已经感觉出雪芹写至“第十七、十八”这两回时,他所布下的这个谜局就已经基本完成。下面,我们就来试着“糊里糊涂”地分析一下前面所摘录的这三段“不怎么重要”的文字吧!看看它们会有怎样的意思隐藏其中。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段文字。从上面的摘录我们可以看出,“曲径通幽处”首先就是雪芹想通过《红楼梦》主人公宝玉之口告诉我们:要想解开他在《红楼梦》文本中所布下的谜局,走直路肯定是走不通的,也是到不了他所说之“幽处”的。到不了“幽处”,也就看不到雪芹所布下的谜局。看不到雪芹的谜局,解开谜局又何从谈起呢?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找到雪芹所说的“曲径”,才能到达雪芹所说的“幽处”。这个“幽处”就是雪芹所布下谜局的谜底,而“曲径”就是寻找和解开此谜局所要走的路径。这个路径既然是“曲径”,那么就肯定是由许多种手法所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结果,并不会是单一手法所能完成的。因而“曲径通幽处”的意思就是:我们只有用许多种不同的手法来一步步分析和解读《红楼梦》文本,才能最终寻找到雪芹所布下的谜局及谜底。我们可以看出:雪芹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精心布下了《红楼梦》文本这个巨大的谜局,并希望这个谜局既不要在短时间内被解开,也不愿这个谜局从此被沉埋于《红楼梦》文本中,而一直不被人们所发现和解开。我们推测,这个谜局所涉及的可能是一些当时满清封建王朝的历史真相和曹氏家族的一些重要史实。那雪芹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而要借《红楼梦》文本来布下一个复杂的谜局呢?这其中的原因是我们红迷朋友所熟知的:在当时满清封建王朝统治时期,满清封建统治者大兴残酷至极的文字狱。雪芹为避免因为《红楼梦》这部书而祸害到自己、家人或者亲朋好友,同时又希望这些真相和史实能被人们发现和了解。于是雪芹便巧借《红楼梦》文本,采用很曲折而隐蔽的手法精心布下了这个谜局,将某些真相及史实隐藏在了《红楼梦》文本之中。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雪芹在构思和写作《红楼梦》文本时,才不得不采用很隐晦的笔法,将这部千古奇书写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处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使人看得荡气回肠,激情澎湃,思之再三。这也是雪芹在满清封建王朝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所不得不采用的手法。我们感觉在《红楼梦》第十七、十八两回中,雪芹给出了解开这个谜局的其中一把钥匙。而这把钥匙就是雪芹通过书中主人公贾宝玉之口说出的“曲径通幽处”。那么这个曲径到底该怎么走呢?我们觉得,也许贾琏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而贾珍则可能是走这条曲径的重要线索。

“曲径通幽处”可以说是解开《红楼梦》文本之整个谜局的总纲。既然是“曲径”,那就肯定需要运用许多种方法、许多种思路来解读《红楼梦》文本。并且伴随着《红楼梦》文本的不同阶段,雪芹可能还会运用不同的手法来进行创作和制作谜局。雪芹这样做的目的至少有两个:一个是为了将他想说的真话更好地隐藏起来;另一个目的就是为我们红迷朋友解开《红楼梦》文本之谜局留下更多可以思考的线索。就整个《红楼梦》文本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总谜局。而在这个总谜局之中,又会有许多小的分谜局存在,它们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红楼梦》文本。因而,我们觉得《红楼梦》文本实际上就是一本连环套,是雪芹采用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的手法而写成的千古奇书。这也正是“曲径”所包含的真正含义。而“幽处”就是雪芹在《红楼梦》文本中所布下的总谜局及其谜底,它是肯定被雪芹以某种很隐蔽的方式隐藏在了《红楼梦》文本之中。我们红迷朋友想要看到这个总谜局,就必须去细心体会、研究和深入探索发现。也就是说,我们红迷朋友想要解开《红楼梦》文本之总谜局,就需要运用雪芹所给予我们的许多把不同的钥匙来逐步打开《红楼梦》这扇大门,从中发现雪芹所布下的总谜局,并最终解开这个总谜局。这就既需要有系统研究的方法,也要有层层分析的技巧,更要有对雪芹所运用的创作手法的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也正是雪芹借书中主人公宝玉之口说出的“曲径通幽处”这一句话时,所想要告诉我们红迷朋友的最重要之隐语。这句话中所包含的哲理就是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阶段,而每个不同的阶段都具有其不同的本质,具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前面所摘录的第二段文字。雪芹通过这段文字至少告诉我们红迷朋友六层意思:其第一层意思是雪芹刻画书中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雪芹所表达的最表层意思,我们就不再在这里多说了。而其他的五层意思也可以说恰好构成了五个分谜局!我们逐一来分析一下。

我们摘录的第二段文字所包含的第二层意思就是:雪芹在这里解答了《红楼梦》文本到底是多少章回的问题。《红楼梦》文本的章回问题是解开《红楼梦》总谜局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也是雪芹所布下的总谜局中的一个分谜局。这个分谜局是由《红楼梦》文本的所谓残缺而带来的。即所谓的《红楼梦》文本前八十回是雪芹所写,而后面的部分则可能因为某种原因,雪芹还没来得及写出来。我们现在关于《红楼梦》文本有多少章回的说法是各不相同、各执说辞的,有百回说,有百八回说,有百二十回说,等等不一。我们认为雪芹在我们所摘录的这段文字中已经给出了十分明确的答案:即《红楼梦》是一百二十回的文本。这一答案是雪芹借贾琏之口来回答贾政问话时所告诉我们的:“妆蟒绣堆,刻丝弹墨并各色稠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两点:首先,我们可以想想看,一个人在赏景赏花兴致正浓之时,怎么会忽然想到与此风马牛毫不相干的事情呢?贾政本就不关心这些琐碎小事的,他怎么会在赏兴正浓之时忽然想到与此美景毫无干系的上面这些琐事呢?因此,我们认为雪芹这样写是故意而为之,好让我们红迷朋友注意到此处是对《红楼梦》文本到底有多少章回这一分谜题所做出的解答。其次,这段文字中所说的幔子其实是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丝绒等物品。幔子的作用和章回目录的作用是极其相似的。我们想要进入房间,就得先掀开幔子;我们想要阅读《红楼梦》文本,就必然得先看其章回目录,然后才看章回目录下的具体情节。因此,《红楼梦》文本就是我们想要进入的房间,而章回目录即是文中所说的幔子。由此可见,雪芹在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文中的幔子来代指《红楼梦》文本的章回目录。雪芹在此处是借贾琏之口告诉我们的:即《红楼梦》文本是要写一百二十回的,只是因为某种原因,现在只完成了前八十回,还有后四十回未完成;或者已经完成了后四十回,只是还在修改,不便拿出来罢了;更或者所谓的下欠其实是不存在的;或者还有其他可能的情况。至于高鹗所续写的后四十回文本,也有可能是雪芹所写的。只不过雪芹仅仅是变了一下笔法而已,这也许正是雪芹所布下的总谜局的一部分罢了。

所摘录这段文字的第三层意思是从第二层意思衍生推理出来的。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正像雪芹将《红楼梦》文本到底是多少章回的谜题留给我们红迷朋友,同时又借贾琏之口告诉出我们谜底一样。雪芹是既在《红楼梦》文本中制作各种谜局,同时又将各种谜局的谜底分别隐藏在了《红楼梦》文本之中,这些谜局正等待着我们红迷朋友去发现和探索。而雪芹所布下的每个谜局都是预先埋伏下的,我们红迷朋友只有在潜心研究和思考之下,才会发现这些谜局。并且雪芹所布下的所有分谜局都是在为他的整个总谜局服务的。那雪芹所布下的总谜局到底会是些什么呢?虽然《红楼梦》文本中没有明显地指出来。但是我们红迷朋友经过认真阅读和思考后,就一定会慢慢发现一些分谜局。而这些分谜局的解答将会指导我们红迷朋友去寻找和解答雪芹所布下的整个总谜局。这是一种很特殊的构思和写作方法,这也是解开《红楼梦》文本之总谜局很重要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这段文字的第四层意思是从贾琏的回答中,我们还可以推测出雪芹在构思创作《红楼梦》文本时,是先构思创作出《红楼梦》文本之章回目录的。雪芹这样做就会使这部书有一个基本的整体框架。在这个整体框架之下,雪芹再详细写出章回目录下的具体情节。这也正是成竹于胸的创作构思方法。文中这段闲文所写的情况恰好与《红楼梦》文本现在似乎只有前八十回是雪芹所写的现状是相吻合的。也许下欠的后四十回只有个框架,即章回目录,而后四十回的《红楼梦》文本还未写成;或许文本已经写成,只是还在完善;或许还有其他情况。

所摘录第二段文字的第五层意思是从第四层意思衍生推理出来的。这层意思就是雪芹在构思和写作《红楼梦》文本时,为什么要先构思和创作章回目录的问题。这还真不是一两句文字就能说明白的。我们认为,这一问题终将会随着《红楼梦》文本之总谜局的逐步解开而最终获得解答。

第六层意思指的是这段文字中所说的“帘子二百挂,昨日俱得了。”这句话。这又是一个分谜局。这是雪芹在告诉我们他所创作的《红楼梦》文本前八十回中所有诗、词、歌、曲、对联、谜语及金玉图案等加在一起的所有数目之总合,它们是200个。我们细致地算了一下,这个数目是一致的。在《红楼梦》文本前八十回中,其中的前四十回总共有诗、词、歌、曲、对联、谜语等共计142个,再加上通灵宝玉的正反图案及宝钗金锁的正反图案,共计是144个。在这些中间,有一幅对联前后出现过一次重复,这幅对联我们会在下一回的分析文章中说到。那么雪芹在《红楼梦》文本前四十回中所创作诗、词、歌、曲、对联、谜语、金玉图案等共计是143个。而雪芹在《红楼梦》文本的中四十回中,有诗、词、歌、曲、对联、谜语等共计是57个。我们把这些加在一起算,那么《红楼梦》文本前八十回中正好有诗、词、歌、曲、对联、谜语、金玉图案等共计是200个。这与前面文中所说到的“帘子二百挂”的数字是完全相吻合的。帘子就如同是《红楼梦》文本里的珍珠,这些珍珠将这部书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引人入胜。因此,我们觉得雪芹在此是借贾琏之口告诉了我们他创作《红楼梦》文本时所制作的一些分谜局之谜底。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前面所说的一部分观点。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所摘录的第三段文字吧!这段文字至少包含着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我们大家看到的对大观园的认知和游出情况。这也是最表层的意思,我们就不再在这里逐一细说了。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雪芹通过贾政一行人走出大观园的过程来告诉我们红迷朋友:《红楼梦》文本对解开整个谜局是肯定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的,但同时《红楼梦》文本又会对解开整个谜局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这也正像事物具有两面性一样,《红楼梦》文本也具有这样的两面性。也就是说,雪芹在制作整体谜局的过程中,主观故意地制造了许多文字上的障碍。这些障碍一方面是在阻止人们去发现《红楼梦》文本中之谜局,另一方面又为人们去探索、发现、解开《红楼梦》文本之总谜局留下了许多重要线索和方法。我们从这段文字中的“被一架书挡住”这句话就可以理解出来。我们红迷朋友在求解《红楼梦》文本之总谜局时,正是被一架书挡住,而这架书不是别的,正是《红楼梦》文本。雪芹采用这种很隐晦的描写手法,正是在制作各种谜局。这种手法也是我们所见到的独一无二的创作手法。这也就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学作品——迷雾一样的文学作品。

这段文字所包含的另一层意思是:如果我们把贾政一行人从外围看大观园、进大观园、游大观园,到最后出大观园所走的过程看做“曲径”的话,即看做解开《红楼梦》总谜局之路径的话。那我们可以说这个路径是一个既艰辛又繁琐的过程。因此,我们红迷朋友想要真正发现和解开《红楼梦》文本之总谜局,这也正应了我国那句古话说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红迷朋友还得从《红楼梦》文本中去寻找答案。只不过这个过程可能会相当曲折,既要不受具体文本情节的制约,也别总是在文本所设置的迷宫里转来转去。正像雪芹在这段文字中所说的那样:有的人未进两层就迷了旧路,左瞧也可通,右瞧又阻隔,及到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曲径”,即正确的路径,自己却先在《红楼梦》文本所设置的迷宫之中迷失了方向和方法。“被一架书挡住”这句话也许是雪芹在告诉我们红迷朋友,我们既不要被《红楼梦》文本中的情节所迷惑,又要于《红楼梦》文本的情节之中去寻找那些谜局及其答案。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红迷朋友能找到正确的路径,就能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进而找出雪芹在《红楼梦》文本中所精心布下的所有谜局,并寻找到解开这些谜局的那些金钥匙,最终解开这些谜局,看到终极谜底。

也许在我们红迷朋友中,谁能站在《红楼梦》文本所设置的迷宫外边,谁也许就能解开《红楼梦》文本之总谜局。正如同从外围看大观园、进大观园、游大观园、出大观园一样,我们红迷朋友不光要能从外边进到书中去,还需要能从书中走出来。也许谁能既进得了《红楼梦》文本,又能出得了《红楼梦》文本,于《红楼梦》文本之外看《红楼梦》文本,谁也许就能真正解开《红楼梦》文本之所有谜局,并发现最终的谜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