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致敬30岁

2018-10-04  本文已影响0人  落榜女进士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致敬30岁

不求仪式感却胜似仪式感,十来初稚,十来青涩,十来波澜,人生有几个十年可供玩味?这段感想,只需忠于自己,真如随缘。


30岁 而立之年有了不惑之感

而立之年,开始忙世人之所忙,操世人之所急。同时,放下更多的计较,放下更多的浓郁,放下更多眼前的急切,看到长远的未来,以一种淡与漠,去保持恒久的心。

而淡与漠并没有消弭我生命的激情,只是把情愫,变为一种更恒久的更持续的生命里的力量,葆有自己的本真。

社会的刀刃无时不刻地要来雕上一笔,不违逆内心的本真,看清晰心中的愿望,合于天地大道,道法自然,真实的心对于世间万物,既不逢迎,也不拒绝,只是一种坦坦然然的照见。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不俗我尽可能地做到了,但多情就不知是否成就了我的佛心。说我清高傲慢也好,冷血自我也罢,基于事而产生的情愫有时让我自己也读不懂。也许六七年前的我还是那个看着Gossip girl,想法设法用社交填满周末的圈层追逐者,当现实呼啸而过的时候,已经逐渐洗刷出了一个崭新的灵魂。绚烂之级,归于平淡。从坚持不妥协的理想主义起步,几经风霜,始终没能抵达现实主义的彼岸,还有一份不泯灭的英雄情怀,面对千千万万个苍凉的现实,使我人生的规则离理想近一点,再近一点。

30岁 浅尝父母情

《论语》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高堂尤在,而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去尽孝?什么样的孝才能称之孝道?内心的指望与表面的推脱也是中国式父母的矛盾所在,我时常没能在关键问题上看懂他们真正的所需,需要严谨地揣测琢磨。

立业后认为孝更多是物质供给,这是第一阶段,实际也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去研究尽孝二字,一来两代经济无压力,二来家庭和谐其乐融融,已算得上一个圆满,尽孝这等儒家书卷气的规则自然不会提上案头。

从27岁开始,我开始与身边朋友讨论尽孝之道,渐渐发现她们似乎还是处于我的第一阶段,并不会去深究,也许这是源于80后自私膨胀本性的发酵。

我与父母的情感虽然偶有困惑和不协调的声音,也庆幸终究在无数的不解与豁然间逐渐浓郁。在我30岁这年,父母仍没有歇息,一份大礼让我这些年的所敬的孝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诚然,为人母的我已能体会这份沉甸甸的情感,这世上唯一不求回报的投资就是父母之爱,这就生灵之美,但求此生能与父母常相伴。

30岁,克制的柔情

于丹说,不要让曾经的美好消失殆尽,保留最后一点克制。只为多年后,这段曾经全心投入的感情,可堪回首。

我走过这个年龄应该有的和不应该有的相遇和离别,无关对错,命里注定。我们的生命不过是向岁月借来一段或长或短的光阴,结下几份或深或浅的俗世缘。有缘之人,以礼相待,在交叉的时空中尽可能与人友善,进而也是善待了自己。无缘之人,与人方便,如同仰望残月,视线所及明耀无暇,何必还去琢磨阴面呢?

30岁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完全失控的人生是一种失败,完全可控的人生是一种无聊。行走于可控于不可控之间才是创造。当我坐看风起云涌般自己的青春史歌,一方面惊讶于自己骨子里居然还深藏着这等沉稳之势,另一方面窃喜于命运的安排,人生还没走到一半儿呢,让我拿起来如此之多,后半生真不知何时放得下。

事来心始现,事去心随空。拿起与放下本该是连贯的动作,我花了尽三年的时间放下早已远去的荣辱,虽已步入正道,但也始终留下了孽障,此生不还不清。

我们的惶恐绝大部分来自于怀疑和不确定,只有相信,人才能安顿。我从来不愿让自己负重前行,我也曾经面临无从选择的境遇,只能押注信任堵了一局,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是能量守恒定律,什么是“祸之福所倚,福之祸所伏”这般绕口令式的中国哲学,现在想来,钟行曲线的起伏跌宕不无道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方能“不器”。

30岁 乘物游心 宁静万物可鉴

我时常在想,是什么促使我形成了当下的状态,性格,人际关系、家庭背景、爱人……也许现在的一切都是老天爷最好的安排。

我相信心和气平者,百福致集。庄子曾道,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万物之镜也。向来喜欢宁静的我也许最好的朋友就是独处,让我远离焦躁,潜心思考,它能积蓄我的能量,幻化出面对这大千世界的敬畏之心。

中国人这一路走来从林语堂先生口中描述的“文明伟大的悠闲者”,再到如今迷茫错乱的忙碌者,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时间和意识感受得到。我很开心给那29岁,迷茫而努力工作一年的自己,放了一个长达三个月的假期。这段时间,我专心旅游、读书、思考、写作、陪孩子成长,这都是我忙碌起来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当我从人心浮浮的社会里捡起自己,才发现,原来人生也可以这样活。

一个阶段性的假期也许正是我追求返璞归真的踏卧。无需规定做什么,内心会指给我看,或许是触碰平日里不敢追求的宗教哲学,或许是打开身体领略自然的和音,又或许只是认真地陪孩子读一本《地图》,一头扎进这毫无杂音的亲子五线谱。这段时间是我人生路上纷繁世界里的休止符,也是我心深之处万物复苏的天空镜。

朋友夸我遇事不浮,能很快找到理智的出口。是的,就算一路上损兵折将,失去从前所在乎的种种,只要我这杆天地秤能打直了,走丢的自己自然也就找回来了。

我很想告诉周围困惑于人生的朋友,有时旁人帮不了你,只因自己才明白心之所向,人这一生,乘物以游心,“大音自成曲”,也许不能在这条琴弦上拉出恒古的乐音,但随心走,曲末处自然回头,也是一番生命景趣回旋荡漾。

30岁,更早一年,踏入生命的探问

沉迷是一种进入。将自己的生命沁入千百人、千百年的生命之中,那是不同人生的探问,各自生命的缘分。

29岁这一年,慢慢才缓过神来,用书和写作调心,不断试探未来出口的方向,认识优秀的人引导自己,大量关于文史和心理类的阅读,琢磨着古人故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每一个判断,我不再盲目地试探和追求离自己很远的事物,更加喜欢独处,明白事无绝对,进行不断推翻自己的思考,身边每一个熟悉的影子,轮廓线条更加清晰,选择耐心地沉淀,也能直面从头开始的决定,冥冥之中,上天指好了一条路,而恰好是条通往山顶的林荫道,再给自己十年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30而后 向往的生活

闲世人之所忙,忙世人之所闲。

诚如古人姿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拘束于贫穷与富有,失意与得意,有酒有茶,知友有三,观无常,破我执,出生死。知足有追求,自信而温和,善良是软肋,但也能明辨真伪,健康大于一切,心里依旧有梦想,三十岁足矣。

除了像20岁那样每日依旧纠结于穿什么,吃什么这两个终极哲学问题外,30岁又多了一个想不通的哲学问题,人应该尽量多进食还是少进食?这不仅仅停留于减肥与增重的界限,减少消耗是为了浩然养气与世无牵,增加消耗是为了强身健体万物联通,地球终究会耗尽它的能量,人若依赖太多或太少都将会有不同的结果,若想独善其身,应如何进化选择呢?

楼上有些扯远了,说回来人生,仿若系铃与解铃,浮世与淡然,是我漫漫长路周而复始的乐曲,只愿不久的将来,不囚于方寸,不烂于浮华,若然观世,守恒与心。

献给30岁,还能泰然自若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