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生命不息,写作不止。谈写作

怎样评判自己文章写得好不好?高手们是这样把脉的。

2019-06-27  本文已影响101人  冰雪溪

1

半个月前,给之前过稿的一个大号投了一篇故事稿,过了很久才收到编辑婉拒:抱歉,该文章与平台用稿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瞬间被泼了一盆冷水,连附件都没打开,破罐子破摔转给了下家。

发出去就后悔了,太不负责任了。既然编辑大大不满意,就该再重新再去触摸一下原文,揣度一下差距在哪里,力所能及去修改。

可惜,覆水难收。

头脑冷静下来以后,我还是坐下来认认真真从头到尾改了一遍。即使发不出去,也备着自认为修改到最好的稿件。写作这件事,尽人事,知天命,只求问心无愧吧。

没想到,今天收到了第二个编辑的回复:文章不错,已送终审,有消息会告知。

彼之砒霜,我之蜜糖,精神重新振作。

审慎思考这两种反馈,结合两个平台的调性,初步给自己定位:这篇文章的水准大致介于两个平台之间,但有时输的可能不是文笔,而是风格。

前一个平台是理性到性冷淡的非虚构,几乎把个人感情择光,我还真不会。

相比,后一个平台更适合我,虽然都是故事,但小说味道更浓一些,也不拒绝乡村背景。

当然,这只是我的主观臆测。如果拒稿编辑能多说两句就好了,可惜这是奢望。

写了一年,还在盲人摸象,这是最折磨人的一件事。

为什么会这样?

高手那种百发百中的道行到底是怎样修炼成的?

怎样才能有个格局更高的分身,可以清晰鸟瞰自己的文章?

2

再次读武志红老师一篇关于写作的文章,找到了答案:

我的写作之所以带来了一些影响力,不是因为写作技巧,而是因为直接碰触了一些真相。
真相,就是存在,而最深的存在,就像是潜意识深处的水流一样。你要深入其中,就像双手碰触到这股水流,这时,你的文字才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他说自己写人物稿时,因为几天几夜铺天盖地搜素材,用心感受人物的存在,眼前会出现一些非常真实的场景,这样写作,他才会胸有成竹,觉得自己触摸到了本质。

也就说,能够触到摸心流的文章,才是有生命力的。

反观自己已经过稿(有偿的)、且好评比较高的文章,真的都符合这一点。

有些故事甚至不堪再读,因为分分钟会被拉扯回过去。

这样的文字是倾注了自己的心血的,饱满而真挚,不是狡猾地用心机去揣摩和迎合读者。

模仿出来的东西,或者是自己编造的一些无感情节,自己读起来都觉得敷衍,何况火眼金睛的编辑?

除了武志红,高手大都有类似的“通灵”能力。

严歌苓曾说,她的写作课老师曾告诉她:“See it.”

就是要求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要在头脑中看见自己所写的场景。

无独有偶,美国悬疑小说斯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中也说过:

头脑中的“第三只眼”越经常使用,事件就越清晰。写作要动用所有感官,类似催眠术。

因此,如果我们在写作时,根本没进入场景,无法沉入其中,那就说明我们在文字中投入的感情分量是值得怀疑的,没理由自我感觉良好。

写作时,你到底有没有投入?这个问题作者心如明镜,只是没有发问的意识而已。

因此,这一点完全可以作为自我检验的金科玉律。

身为码字人,只有全力以赴深潜过,才有资格问心无愧。

以上,希望能帮到您。


冰雪溪,用文字认识自己,用文字与你相遇。公号@冰雪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