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演义》之启发
《三国演义》的故事,一集集地听下来,听到关羽,曹操,张飞,刘备这些大人物们从斗智斗勇地拼杀到相继殒命,心中不免发出一阵阵感叹,真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
后面的故事之所以继续听下去主要还是有诸葛亮,直到听到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这一集时,感受到了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属实令人泪目。
孔明一生神机妙算,在临终之前依然把死后会发生某些事情做了预先的盘算和预防。为了抵御司马懿的军队并且能让蜀军顺利退兵,他不让自己病危的消息走漏,依然伏案写兵书,最后还出来巡视军队以抚军心。
在生命的终了之时,他交代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件事是在他死后军队退兵时,做一个木像放在他的战车上,让司马懿看到,以为孔明没死,不敢追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天下人悉知的,司马懿最怕的对手也是他,孔明死后也要为汉室尽最后一份力,保证军队的安全撤离,这一点,真的很感人。对于司马懿来说,孔明的机智就像一种震慑力,让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如果换成是别人,他未必会中计。这也是孔明非常人能做到的令人佩服的地方。
第二件事是他料到自己死后魏延会造反,因为魏延除了孔明之外,谁都不服,有时甚至也不服孔明,所以诸葛亮就提前吩咐其他手下布好了局,后来事情果然如孔明所料,其余将领按计行事,摆平了造反之事。
诸葛亮生前死后都无不做到对汉室的忠心。虽然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是经历了困难,但是孔明真正决定要出山时,他是想着如若功成了他回来继续归隐,尽管现实是没有成,然而他不为结果,只是一心一意为汉室奉献毕生的精力。孔明死后,他的一个儿子和孙子也在与邓艾的战斗中牺牲了,他的徒弟姜维力挽狂澜,却无济于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蜀国国运衰亡,最后自刎。
不过,值得思考的是,孔明如果能把精力放在提前培养人才上,不用事必躬亲,是否能避免疲劳过度,英年早逝呢?如果刘备的儿子刘禅没有那么昏庸,那么诸葛亮也许不会太累,什么事情都要为其考虑周全,其中还有一幕是在孔明死之前,尚书李福来问之后能任大事之者,孔明回答了一个,他又问之后,孔明又答了下一个,他又问了之后的之后,直到孔明不再答,断气了。
其实,当故事听到诸葛亮去世时,觉得三国演义似乎已经结束了,没有看下去的心情了。所有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锦囊妙计,奋勇杀敌皆成了一场空,然而,读故事,不仅仅在于故事情节,还有这些人物给人带来的启发。
后面的故事讲到了,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后来如何用各种计谋改朝换代,最后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司马炎即司马昭之子,司马家族开创了新的朝代,司马炎追谥司马懿为宣帝。
之前对司马懿的印象一直是不太好的,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不像一个好人,他的儿子司马昭处事更是心狠手辣。
不过,通过曾仕强教授的讲解,从客观上去看,司马懿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其一,他是非常能屈能伸的,尤其是能忍,诸葛亮好几次派兵来叫阵用羞辱的方式激怒他出战,他都忍住了,还好好招待来使,由此探得对方军中的情况。其二,他临死的时候,很坦然干脆地走了。他生前把两个儿子带在身边,时时抓住机会教育他们,等他要死的时候,觉得没有多余的要交代了,因为这个时候讲再多,也未必来得及。
由此启发到对孩子的教育,孩子时常在自己身边的时光总体上来说是有限,在小的时候有集中陪伴的时间时,还是要抓住机会去引导他们,该提醒的地方要提醒,该培养的能力要培养,速度慢一点没有关系,但是一定要有这个意识,不能等到某天孩子们要离开自己身边的时候,再讲一大堆话嘱咐的话,比如要吃健康的食物,生病要注意什么,要作息规律,要严于律己,不要沉溺手机等等,那时很可能起不到深刻的作用了。
结合昨天写的文章心安理得,一个人如果在最后离开的时候,倘若内心平静,了无牵挂,尽管还有些事情没有做完,因为事情是做不完的,但是也没有太多后悔莫及的事情或特别想说的话,那也不失为一种心安理得。